品牌馬拉松沒有終點
9月17日,隨著北京殘奧會圣火的熄滅,自8月8日起在北京上演的激烈精彩的奧運體育賽事也因此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但中外企業圍繞奧林匹克運動而展開的營銷活動并沒有結束。
其實,早在奧運圣火未熄之時,企業針對后奧運時代的品牌之戰已見端倪。
在劉翔宣布退賽不到24小時的時間,奧康集團就做出決定:與劉翔簽訂2009年贊助合同;8月23日,在北京奧運會只剩最后一天的時候,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BA)舉行了青島啤酒-NBA中國戰略合作簽字儀式;百度也開始換將,由原好耶廣告公司副總裁李偉出任百度品牌廣告負責人,此舉旨在后奧運時代大大提高百度品牌在廣告主中的影響力……
上述企業所為只是為了兩個字:品牌。
后奧運時代,如何傳承奧運品牌遺產,把品牌營銷繼續做得風生水起,確實是一門學問。
馬拉松式堅持
可口可樂公司無疑是這方面的“大哥大”。著名調查機構尼爾森的最新調查顯示,在所有贊助商中,可口可樂的消費者認知度最高,但在廣告花費方面只排第三位。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可口可樂向奧運場館供應了2500萬瓶可樂,超過了雅典奧運會的2000萬瓶。
而近期沸沸揚揚的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方案,更是讓業內對可口可樂的品牌營銷策略產生了多種猜想。數據顯示,一旦收購案通過,可口可樂將占據中國60%以上的果汁市場份額,從而形成對果汁市場的壟斷。
但這樣的業績仍然讓可口可樂(中國)飲料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小筠感到“不解渴”。對于后奧運體育營銷,她表示:“品牌力度不會因為一個活動而增加,整體品牌價值是因為長期以來在全球的營銷活動中形成的,品牌價值需要不斷地加強培養、維護,不管是奧運會、世界杯還是歐錦賽,今后,我們的體育營銷都將是長期的。”
看來,持之以恒地關注奧運是可口可樂品牌營銷的制勝法寶。
從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開始,可口可樂公司一直是奧運會頂級贊助商,此后80年從未間斷。在奧運營銷方面,可口可樂公司也因此走在其他企業的前列。業內有名的5P架構,即people(人員)、partner(伙伴)、planet(地球)、profit(利潤)、product(產品)就是可口可樂公司針對北京奧運會制定的品牌推廣策略。李小筠說:“奧運期間可口可樂舉辦的一系列營銷活動,力爭能對這5個方面都起到推動作用。”這些活動包括在北京市朝陽公園等3地設立的奧運暢爽地帶活動,聘請奧運冠軍及娛樂明星到場助威,免費為觀眾提供冰鎮的可口可樂;在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首次推出具有中文可口可樂標識的產品;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啟動龐大的北京奧運營銷計劃。
尋找新支點
如出一轍,立于足下。國內民營鞋企奧康集團在成功的完成北京奧運會贊助商任務后,目標又瞄準2012年倫敦奧運會。
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副總經理兼研究總監肖明超認為,在激情萬丈和熱火朝天的奧運前和奧運中的宣傳過后,大多數贊助商企業和非贊助商企業又重新回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對于希望改變自身在價值鏈中地位的企業,需要考慮后奧運時代的業務模式,下列一些問題要被提上企業的議事日程:企業的品牌定位是否利用了奧運會這樣的機遇?在奧運會之后,企業的品牌策略是否需要調整?下一步的體育營銷策略究竟該走向哪里?是繼續參與奧運還是選擇其他賽事的體育贊助?
奧康青睞受傷退賽的劉翔,這里面蘊含著怎樣的商機?“對奧康來說,在一系列奧運營銷的帶動下,怎樣進行奧運后營銷更為重要。”奧康集團品牌部總監姜伊函說:“我們的判斷是,劉翔的商業價值并未因退賽而大打折扣。奧康希望通過這樣一種行動來支持劉翔,更主要的是通過這一事件,借助后奧運成果實現企業文化、品牌核心價值、技術創新、品牌營銷4個整合提升,繼而實現企業的整體實力升級和長遠布局。”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