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鞋都東莞的“心”痛
東莞如果被稱為“世界制造工廠”,厚街則是世界制造的策源地之一。
除了“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外,坊間還流傳這么一句緬懷的話:“那時的厚街,一個紅燈前,車龍數百米”。
與厚街鎮毗鄰的沙田鎮和道滘鎮都只是一橋帶水,但是沙田和道滘的出租車都熱衷跑到厚街來兜客,而市民就多到厚街來逛街,他們感嘆“一道橋梁,兩個世界”,艷羨這個依107國道建設起來的厚街鎮之興盛。
近三十年來,厚街沉浸在神話般的榮譽之中。直到這兩年,雜音侵擾這座小鎮。人們預感到:可能有事情要發生了。
這是“理論武裝頭腦”的“拋燈引路之舉”。實際上,在謀求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厚街鎮身處風口浪尖,已無退路。
———厚街鎮委書記黎惠勤
外經貿辦的主任馬上打電話給我,他們支持和促成了我上報中國名牌,不然我都要忘了。
———金葉珠寶董事長王志偉沒想到隨便提了一下金葉有意申請中國名牌,就很快得到肯定。王志偉認為這是政府對企業扶持的最好形式。
從制造到創造
2007年12月11日,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的辦公桌上,赫然擺放著一本厚達兩百頁、裝訂成冊的《推進厚街鎮經濟社會雙轉型研究》調研報告,報告扉頁上只有六個字———“從制造到創造”。
風口浪尖中的鞋業
這本冊子是厚街鎮政府委托中山大學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進行的調研成果。厚街鎮委書記黎惠勤在此書序言里寫道:這是“理論武裝頭腦”的“拋燈引路之舉”。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厚街鎮身處風口浪尖,已無退路。
今年,國家總理、廣東省委書記、副省長相繼到東莞來調研視察,無一例外都去了鞋廠。厚街160余家鞋廠,在雙轉型的風口浪尖中首當其沖。
在這個產業升級轉型的階段,企業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要突圍而出都繞不開關鍵的一條: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
在厚街的鞋企中,琪勝鞋業的尹積琪早在10年前就開始覺得自己的鞋廠終究會走到盡頭。他期待一場脫胎換骨的轉變。
厚街是世界制造的策源地之一,制鞋、家具、會展業等是其特色產業。
“別人漲價,我們為何不可以?”
尹積琪是土生土長的厚街人。20年前,他在厚街村開了一個不起眼的小鞋廠,專門做童鞋。在上世紀80年代那個加工的黃金時代,盡管那時尹積琪無法跟國外大采購商直接對話,靠接發包下來的訂單賺錢,但就憑這些,也活得很滋潤。
到上世紀90年代,事業漸漸壯大的尹積琪已經能自己接到海外訂單。然而當身邊一個又一個鞋廠崛起時,尹積琪不能安坐。殘酷的價格競爭讓他不能不考慮重新開始。
尹積琪到意大利等國家考察時,深感震撼:同樣是鞋子,我們一直在降價,為什么人家一直漲價?我們為什么不可以?
在利潤和意氣的雙重驅使下,尹積琪產生了擺脫純加工生產模式的強烈念頭。1997年,他毅然結束了原來的工廠,到厚街鎮三屯村投資開辦了一個新廠叫琪勝鞋業。
交了4年的學費
做品牌之前,首先要有自己的研發。
從2004年開始,琪勝鞋業把目標瞄準國內高檔男鞋市場,把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來。“從2004年到現在,我們一直在交學費。”尹積琪說,自己搞研發難度很大。琪勝負責自主品牌的人士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在這4年多時間里,每天都是如履薄冰。“我們不是沖過來的,是熬過來的。這個過程很痛苦。”
要有自己的設計,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每一步都意味著大的投入。讓琪勝看到曙光的是,經過了這么多年,已經不是純粹的燒錢了。高達十數道的過程控制流程,處處體現著現代企業中流行的六西格瑪管理模式的影子,一雙鞋子在檢測中心起碼要經歷十數關卡的考驗,同時堅持保留手工制鞋的傳統,貴精不貴多的概念讓琪勝的鞋子和別的一般鞋子不同,據說最便宜也要賣到1500元/雙。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