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兔周仁忠:從補鞋匠到上海灘“金兔”主人
生意社9月22日訊 周仁忠是上海金兔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能說一口標準的上海話,乍一聽還以為上海人,實際上,他是地地道道的黃巖新前人。
1983年,18歲的周仁忠背著一個補鞋箱,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征程。25年時間過去,腳下的路走了好多條,整個中國轉了個遍,磕磕碰碰的磨難從不間斷,這期間滄海桑田,唯獨他心中的那份自信、執著、堅持的心態始終不變。在接受采訪時,他不由得感嘆:“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經歷。”現在,他身兼多職,除“金兔”董事長外,還是上海黃浦區工商聯的執委、工商聯董家渡分會副會長、秘書長、黃巖上海商會副會長、上海服裝行業協會第四屆常務理事。
一個曾經一窮二白的農家孩子,緣何能在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占據一塊立足之地?一個對羊毛衫一問三不知的門外漢,又緣何成就了光輝的“金兔”人生?
小鞋匠走上經商路
度過迷茫的童年時光,17歲那年,周仁忠覺得自己應該找些事情做,該立業了。于是,他請人幫忙找一份臨時的工作,但話一開口,就被拒絕了。血氣方剛的周仁忠深受打擊,剛好鄰居提起學補鞋的事情,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好,學!”出師之后,父親特意借錢為他置辦了一個補鞋箱。
第二年,周仁忠決定與同伴到福建建甌去闖蕩,以補鞋謀生。
補鞋很辛苦,風里來雨里去,而且賺得很少,通常只是零頭。2個月后,同伴受不了他鄉生存之苦,回家去了。但是周仁忠憑著一股倔氣和傲氣,咬著牙撐了下來。如今坐在明亮舒適的產品展示廳里,周仁忠用一種并不輕松的語氣低沉地說:“假如沒有那次走出去的話,肯定是另外一種結果了。我從18歲出去補鞋以后,就沒有歇過,一直到現在。”
有一次,在補鞋的時候,一個客人問周仁忠,補鞋賺不了什么錢,為什么不去試試做生意。周仁忠就問,什么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把一個地方的東西買來,賣到另一個地方。”客人這么一句簡單的回答,卻給了周仁忠莫大的啟發,使他走上了經商的道路。
小商販買下大橫機
周仁忠買了一本筆記本,到當地商店里記下草帽、藤籃等日用品的價格。接著,他回到路橋批發市場,對同類物品的價格進行比較。他發現,在福建賣2.5元一頂的草帽,路橋這里只賣5毛錢。這就是商機啊,他決定做這筆生意。
但是做生意要本錢,周仁忠自己一窮二白,家中沒錢,也沒有人愿意借錢給他。最后,由父親做擔保幫他借了500元錢。他拿著這錢全部買了草帽,馬不停蹄地販賣到建甌,結果大賺了一筆。鄰里鄉親見有錢可賺,紛紛與周仁忠合作,托運了價值三四千元的草帽到福建。豈料那時原來地方的市場已經飽和,他只好將草帽轉販到福州等地,轉了大半個福建,總算將草帽全部都賣出去了。
1985年,周仁忠聽說黃巖的鮮荔枝供不應求,賣得很貴,而福建這里卻很便宜,價格差了一大截。他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賣草帽所賺的五六千元錢全部用于購買鮮荔枝,運回黃巖。但到了黃巖,他又發現這里賣的荔枝已經很多很多了,市場供應充足。無奈之下,他只好將所有荔枝烘、曬成荔枝干,販到各地的供銷社,總算挽回了一些損失。
1986年,周仁忠從山東販回16噸紅棗到黃巖。“由于沒有事先做市場調查,加上時間緊,本身就有質量問題的紅棗全部爛了,虧了近1萬元,這就意味著我幾年來在福建的生意白做了。”周仁忠邊說邊搖頭。這剩下的爛棗子也烘不成紅棗干了,曬成干當柴火燒,居然足足燒了兩年。
然而,執著的周仁忠并沒有被失敗擊倒。不久,他東山再起,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買來了幾臺二手針織橫機。當時用手拉車將大機器拉進村里的情景,他仍記憶猶新:“全村都轟動了,都跑出來看熱鬧!”
但對這幾臺大機器的運作,周仁忠一點兒都不懂,父親也不懂。于是,他們請了一個師傅,開始做起了加工針織衫的生意。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