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多重因素中小企業步履蹣跚
生意社9月23日訊 8月份松動了的宏觀調控政策所釋放出的積極信號幾乎讓江浙所有的中小企業都看到了漸漸清晰的新方向。然而,在現實層面上,大多已然“頭腦清醒”的中小企業卻仍然“體虛乏力”。在9月上中旬的走訪中,本報記者一線觸摸到了困擾江蘇、浙江中小企業群落的一些其他因素,這些因素都是中小企業繞不開的,有些更是他們無法逾越的。
成本問題
在“中國綢都”江蘇省盛澤鎮,一位織造企業姓張的老板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電價、蒸汽上調、銀行利息增加對企業壓力很大。我這個企業,貸款成本今年增加100萬元左右;電、蒸汽漲價后,一個年度,電要多花300萬元,蒸汽要多花150萬元。這樣,去掉設備折舊后,我這個公司的凈利潤有2-3個百分點就蠻好了。電、蒸汽漲價,再加上銀行利息上調,企業利潤少了一大半。
在盛澤鎮,與上述公司規模類似的企業有20多家,大多使用噴氣織機,電、蒸汽是企業運轉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與織造企業密切相關的染廠蒸汽使用量更大,成本增加幅度也就更高。此外,制造化纖絲的原料取自石油,隨著上半年石油價格的狂漲,化纖絲的成本也在不斷增加,這對于織造企業而言,又是一重壓力。“今年是很吃力的,企業能夠渡過這個難關已經是很好的了。我做了20多年的紡織,還從來沒有碰到過現在這樣的局面。”張老板說。
“原材料漲價漲得非常兇。鋼材漲價,一噸從3800元漲到現在的5800元,就是今年半年時間漲起來的。我們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壓力挺大。”寧波長城精工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朝輝也向記者訴苦。
“感覺成本增加快的還有土地使用稅,原來,每平方米每年3塊錢,現在變9塊錢了,就我們企業來說就增加了200多萬元。工具行業中40%的企業已經維持不下去了。過去碰到的情況沒有這么嚴峻。”長城精工的副總孫朝輝一臉焦慮地告訴記者。
寧波奧爾迪裝飾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玉強也表示土地使用稅漲價給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最早每平方米每年收幾毛錢,企業都能承受,現在不行了,而且不管你企業經營不經營,不生產也需要交這個稅。”
周期現象
在盛澤鎮紡織企業的走訪中,記者不止一次地聽到人們談到這樣一個現象:上世紀90年代初,作為“中國綢都”的盛澤在真絲產品集中快速發展了近十年后,出現了產量過大、價格過低的現象。此后,盛澤絲綢織造企業死了一批。“盛澤人到外國擺地攤一米真絲面料賣30塊錢,盛澤每家工廠的倉庫里真絲綢存貨一大堆。自己搞死自己。現在化纖面料生產和以前一模一樣,也做到這種程度,又走當時的老路了。”盛澤做織造的張老板說,“地方發展紡織行業,拼命地發展,像我們江蘇,蘇南在發展,蘇北也在大規模發展。不只是江蘇,還有山東、福建、廣東都在拼命地發展?,F在生產用的紡織機器不比從前,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每臺織機24小時能生產40米面料,現在的噴水織機24小時能生產300-400米,供過于求。”
吳江市恒信織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冬明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中國的市場經濟需要洗牌,任何一個行業現在都不可能讓暴利維持很長時間,在競爭中都可能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你賺錢,別人不可能不去模仿你,一模仿就供大于求了。所以,這種周期會必然存在。”
兩個“雪上加霜”的因素
面對大批在松動的宏觀政策下目前依然“體虛乏力”、“步履蹣跚”的中小企業,記者與地方相關主管部門交流最多的是時下如何讓還在困局中苦撐著的中小企業們保住元氣,以待再現生機。江浙兩省的相關部門也在從各個角度想辦法。然而,在實地與中小企業們交流時,記者卻聽到了這樣一個說法:在浙江省的一些地市,由于今年上半年出口下滑,稅收相對也有所減少,目前一些企業被要求“補稅”。所謂“補稅”,有企業主向記者解釋,就是讓企業自查在過去三年內是否有偷漏稅行為,對自身的偷漏稅自行作出判斷,并決定向稅收部門補交多少稅,如果企業認為自身自查結果為沒有任何偷漏稅行為,接下來,稅收部門將針對這些自查“無偷漏稅”的企業進行檢查……
對此,“雪上加霜”、“殺雞取卵”是記者與企業們交流時聽到最多的詞匯。
還有一個因素,讓原本“體虛乏力”的中小企業頗感“雪上加霜”,那就是今年以來一路下跌的股市。
“中國股市到這種程度,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是打擊了老百姓的消費預期,消費帶動不起來的話,一些消費產品的生產企業就更艱難了。”寧波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林崇建說,“企業有困難,股市又一路下跌,對企業是多重打擊。”
出路
“還是需要產業升級,過去江蘇、浙江的制造業都集中在‘微笑曲線’的中間部分,從現在開始,要努力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在產業鏈條上,要占據研發、設計和銷售這些利潤高的環節。”原任寧波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任寧波市黨史研究室主任的楊明祥認為這才是江浙中小企業的出路。林崇建則表示,當務之急,國家應該出臺支持創業的政策,如新創業企業的稅收可以免稅等。“一方面企業倒下去了,另一方面我們再通過政策扶持一些能適應新形勢的新企業成長起來,這樣就不會影響國家的整體經濟。”
“服裝企業,我覺得最主要的是產品質量,只要做好質量,客戶會自己找上門來的。即便價格高一點,客戶也不會在乎,只要質量好,尤其是那些自行設計出來的、別人沒有的好產品,有很強的競爭力。”當記者問及成衣業的出路時,位于成衣業一線的一位銷售主管道出了自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