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改革開放30年,我們一直在努力
正所謂:“史可明鑒”,回顧歷史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總結過去,而且還可以把握未來。
回顧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產業發展經歷了產品結構從以家用縫紉機為主向以工業縫紉機為主,再從以中低速工業縫紉機為主向以高速工業縫紉機為主的兩次產業轉型升級的清晰脈絡。通過分析產業的現狀和發展形勢,我們更加相信轉型升級是我國縫制機械產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30的輝煌和榮耀,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30年的風雨兼程,我們當之無愧地摘取了全球縫制設備產銷第一的桂冠,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光輝業績。沿著光榮歲月鋪就的路徑,走進歷史的縱深之處,我們猶然而生的是感慨和期盼。
峰回路轉曾相似 兩次轉型升級實現產業兩次高速發展
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行業在不斷轉型升級中進步和壯大的30年。30年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在經濟規模、技術水準、地域分布和所有制性質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深刻變革的同時,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品結構也先后經歷了兩次重大的轉型。
第一次轉型升級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完成的,產品結構從以家用縫紉機為主向以工業縫紉機為主轉型,并由此造就了20世紀90年代前期工業縫紉機旺銷的局面;第二次轉型升級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完成,產品結構從以中低速工業縫紉機為主向以高速工業縫紉機為主轉型,其后開創了新世紀又一個工業縫紉機市場的空前繁榮期。盡管上述二次產品轉型升級的宏觀經濟背景和行業自身條件并不完全相同,但深入解析其發生和發展的軌跡,兩次產業升級的潮起潮落同樣給予了我們有益的啟示。
第一,市場需求是轉型升級的源動力。改革開放初期,經歷了長期“短缺經濟”年代的我國日用品市場呈供不應求,持幣待購之勢,一度發生的“排浪式”消費的火爆現象極大地刺激了家用縫紉機生產的快速增長。1979年,我國家用縫紉機產量達到582萬架,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隨后,各地縫紉機生產項目競相上馬,盲目擴大產能。盡管當時國家機械委以定點規劃的形式來控制產業發展規模,確定全國定點廠44家,規劃到1985年縫紉機總產量達1340萬架,但在地區分割、部門所有的體制機制尚存的條件下,各地層層加碼,鋪攤設點爭投資,1985年產量超過了2000萬架。
但這種以主觀意志取代客觀經濟規律的行為很快受到市場的懲罰。1982年在全國縫紉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286萬架(其中家用機為1250萬架)后,市場急轉直下,除少數幾個名牌外,大多數企業產品出現嚴重滯銷,自食“重復建設,盲目發展”的苦果。不久,全國就有一大半企業不得不進行“關、停、并、轉”。與此同時,當家用縫紉機由盛轉衰之際,正是工業縫紉機蓬勃興起之時。事實上,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80年代中后期我國城鄉居民的衣著類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成衣化率迅速提升,服裝工業對裝備的需求直線上升成為行業產品從家用機向工業機轉型升級的直接動力和原因。
同樣,引發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第二次產品轉型升級,即從中低速工業機向高速工業機的轉型升級,其驅動力也是源自市場。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服裝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高速高效的工業機逐漸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完成了自身歷史使命的中低速工業機在更新周期中逐漸淡出市場,成就行業產品結構再一次轉型升級的契機。
第二,技術進步是轉型升級的主引擎。產業升級的本質是企業技術進步,核心是全行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其重要標志是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產品的問世。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產業以改進工藝技術為重點,以引進關鍵設備為突破,通過消化吸收,極大地推動了全行業的技術進步,有力地促進了產品的升級換代。例如,加工中心及柔性加工技術的引進和運用突破了多品種機殼加工的工藝難關;螺旋傘齒輪加工工藝技術則解決了高速平縫機傳動精度和運轉噪音的關鍵問題;小孔行磨加工技術則滿足了關鍵零件的孔精度和粗糙度的基本要求;球體加工技術實現了,高速包縫機傳遞運動構件內外球面加工精度的不斷提高;精密鑄造加工技術和先進的熱處理技術也為工業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此外,三座標測量儀、園度儀、粗糙度儀和硬度計等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行業的檢測技術,為保證產品質量,加快產品開發,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產業轉移是轉型升級的催化劑。我國縫制機械工業的轉型升級是在國際產業調整和轉移的背景下推進與實現的。近30年來,全球縫制機械產業發生過二次生產重心的地域性變遷。繼20世紀70年代由歐美地區向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轉移后,80年代后期,開始了又一次的轉移。憑借市場容量、勞動力成本和產業基礎等優勢,我國理所當然地成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首選對象。正是這次大轉移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縫制機械產業的轉型升級。在這一轉移中,幾乎所有的國外著名企業,都先后以合資(獨資)建廠、合作開發、定牌生產和配套基地建設等多種形式來華謀求發展。國內企業則成了以“市場換技術”的受益者,并因此縮短了與國外先進制造企業的技術差距。
曾經滄海難為水 縫機業將迎來新一輪轉型升級
歷史就像一塊多菱鏡,同時折射出光輝和缺憾。作為我國縫制機械行業30年發展的衍生物,一些長期積累和多重因素疊加的問題與矛盾在行業周期性繁榮接近尾聲時開始顯現。2007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景氣度明顯下降,使不少企業措手不及,陷入極大的困惑和迷惘,有的企業甚至已經感受到嚴重的生存危機。透過產銷萎縮、庫存積壓、虧損上升和資金斷流等表象,需要我們客觀冷靜地判斷和把握行業的現狀與趨勢。我們應當看到,危機的出現表明了行業發展已進入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隨著各種潛在風險壓力的釋放,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轉型升級。
正如浴火往往是鳳凰涅磐的序曲一樣,目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正在經歷的是產業轉型前期的陣痛。此時此刻,我們必須對這場挑戰的嚴重性、持久性保持清醒的認識和足夠準備。除了匯率、利率、稅率、原材料、勞動力、土地價格以及環保成本的“七碰頭”所帶來的外部壓力外,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還有不少由于自身特點所造成的不確定性。
從時間上看,從1999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持續8年以年均近30%的速度快速增長,開創了近30年來我國縫制機械產業最長的一個上行周期??紤]到從1991年-1994年持續了約3-4年的前一個行業繁榮期隨后出現的,從1995-1998年行業低迷期也持續了約3-4年。按照這樣的經濟運行周期性規律,在不出現重大外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本輪產業調整的下行周期應該不會太短。盡管上下行時間并不完全對稱,但充分的思想準備對行業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弊,至少現在判斷行業何時重拾升勢還為時過早。
從空間上看,由于“九五”時期以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規模和經濟總量的急劇擴張,實際產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巨大的慣性將帶來下行周期中的深度調整。事實上,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態勢來分析,不少企業利潤下跌同比已經超過30%,甚至達到50%,且目前還沒有真正起穩。同時,近幾年入行企業隊伍不斷擴大,生產集中度降低引發的無序競爭加劇,行業競爭早已從當年的“四大家族”爭斗演變為今日的群雄角力市場,其慘烈程度更是不言而喻,所需支付的調整成本肯定會相當高昂。
近期,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由于某標桿性企業受挫而引起媒體的關注,不少負面報道屢見報端,給人以“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其實,早在幾年前,行業內就有不少有識之士對某些企業的發展模式持疑慮的態度,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主要領導至少在三年前就大聲疾呼轉型升級。然而,盛世危言往往難以真正入耳且有效踐行,當時并沒有引起穿梭國內外和加班加點趕訂單的老總們的重視。如今,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所面臨的形勢嚴峻,個別企業危機嚴重。從積極意義上來講,由危機導向的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已經形成。行業站在歷史的轉折點,我們將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