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鞋企的“逃生”之路
自去年以來東莞、溫州、晉江等制鞋集中地區先后出現了大批中小制鞋企業的倒閉潮。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用成本的增長、銀根緊縮、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全球物價上漲等一系列的“災難”,籠罩在制鞋行業的上空,也給中小制鞋企業的發展戴上了“鐐銬”。而一些抗壓、抗災能力薄弱的中小鞋企,成為首批犧牲者。2008年將成為制鞋行業企業最困難的一年,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然而要如何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更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全球范圍內經濟、企業最艱難的日子已經到來了,我們不能被凍死”,不僅僅是中小企業感受到這種徹骨的寒流,包括華為、聯想、阿里巴巴、萬科等很多領先大公司也開始做過冬的各項準備。不少企業老總直言“現在先保命比什么都重要”。那么作為中小制鞋企業該如果“準備過冬棉襖”呢?如何在重重困境中“逃生”呢?
事物的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導致中小鞋企倒閉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企業本身。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盲目多元化,缺乏創新和核心競爭力,以及缺乏技術、品牌、文化和人才。眾多品牌急功近利,非理性營銷,觸政策高壓線,從而游走在灰色地帶;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產業老化面臨升級轉型,“三高一低”(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低附加值)環保代價增大,還有全球能源、資源緊張。
面對危機重重的外界環境,中小鞋企無能為力。要想度過“冬天”,堅持到“春天”的來臨,中小制鞋企業的“過冬”的“棉衣”只能靠自己縫制。有道是“自助者,天助之”,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才是關鍵。很多中小制鞋企業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隨意性很大,造成管理混亂,特別是在成本管理、財務管理、質量管理等基礎性管理都不到位,因此必須要規范化。此外,中小制鞋企業發展的另一軟肋,就是企業在誠實守信問題,依法經營、照章納稅、產品質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而這恰恰是企業的生命。面對當前嚴峻的重大挑戰和考驗,中小制鞋企業要把面臨的嚴重困難轉化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學會自己保護自己,自己救自己,轉變企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方式。
首先,控制資金鏈,盤活庫存
一方面,資金往來控制,增加資金流入,減少資金流出;對于商戶來說“今天拿貨明天給錢,明天出貨后天收錢”這樣的往來業務非常頻繁,在這個困難時期,一定要控制三角債情況,現貨現錢更有利于資金的周轉。據了解,目前晉江很多制鞋企業,已經開始不再接對經常欠賬和收款難的訂單了,很好的控制資金鏈的周轉。另一個方面,盤活庫存。讓貨幣性資產轉化為流動性資產;庫存管理人員必須很準確的掌控商品總庫存數量和成本金額,以及它們在各個倉庫的分布狀況,甚至可以精確到同一商品不同批次的庫存以及不同顏色、尺碼的庫存;并幫助商戶準確決策,合理補貨和調配,提高往來貿易的效率,寒冬中,早一秒成交就多一份糧食進入口袋,多一份存活機會。
第二,把控成本消耗,開源節流
中小制鞋企業正陷于內外夾擊處境中。CPI持續高企,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漲,不管是商品成本還是人力成本都在不斷提高,均壓縮了盈利空間。外部環境我們無法去改變,那就從自身兩大根源出發,把利潤提到最高,緩解困境。
第一源頭:銷售利潤的掌握,到底這批貨有沒有賺錢?賺多少?企業都必須及時了解這些利潤情況,清楚每筆生意業務往來情況,科學指導市場銷售,大大提高銷售有效率,能讓利潤實實在在落進口袋。
第二源頭:業務員銷售業績的掌握。當面對大量業務數據時,很難整理出業務員銷售業績表,一直是企業的死角。這就像上戰場前,不知道自己的部隊到底怎么樣,隨便派上戰場,很難取得勝利。企業老板應該引入科學有效的管理系統,及時查看業務員銷售業績情況,用專業的分析能力提供即時銷售業績情況,讓你對部隊每位成員都了如指掌,隨時準備最精銳的部隊上戰場,用最少的人力,最強的戰術,獲得最大的利潤。
第三,“兩手抓”,分散風險
在經濟困難時期,應盡量規避風險,做到兩手抓:一手抓客戶,一手抓供應商,分散收入和支出風險。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