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下 中小鞋企以“自殺”退場
中小制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下,已經嚴重影響這些企業的生存狀態。誰逼死了中國中小企業?要回答這個問題顯然沒有“百度知道”那么簡單。難道真如業內人士所分析的是銀行、資金把中小企業逼向了死胡同?其實不然。
中小鞋企的“生死魔咒”
從大的世界環境分析,受美國次級債影響,全球市場增速放緩,市場疲軟,低成本中國制造優勢正在喪失,這必然使得世界制造業基地開始向第三世界國家或地區轉移。
另外,受環保資源原因的影響,勞動密集型產業老化面臨升級轉型是必然。“三高一低”(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低附加值)環保代價增大,加上全球能源、資源緊張以及國家政策限制,給中小制鞋企業發展戴上了“緊箍咒”。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斷攀升,而企業管理成本消減無力,企業生態鏈中的上擠下壓現象最終導致企業成本失控。
而從商業規則角度分析,產業鏈上游控制力在加強,利潤層層盤剝導致制造企業利潤率急劇下降,形成的三角債關系也給中小企業蒙上了一層冰霜。
而中小制鞋企業的產品附加值低、質量與品質下降、研發技術投入缺乏、終端渠道控制力弱、勞動力價格低廉、環境資源消耗大、國際標準缺失、利潤越來越稀薄、企業瀕臨絕境、轉型緩慢……現在,這些都一一成為中小鞋企的“生死魔咒”。
真正殺手:內部管理水平低下
正因為中小制鞋企業的綜合素質不高,管理粗放,專門化程度低,產業聯系松散,技術設備占有少,甚至是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這使得每臨宏觀調控,中小企業往往容易受沖擊。
從已經倒閉的中小制鞋企業來看,不難看出,除了宏觀方面諸多因素以外,企業家思維創新不夠,產品市場化但管理思維計劃化,來自企業經營管理等自身的原因不容忽視。不少企業家由于缺乏對宏觀經濟的把握和敏感,缺乏系統全面學習與破局精神,纏繞在企業局部問題而不能自拔。應該認識到,資金是現象,市場才是本質,企業家自身對公司資本證券化、市場化、國際化更缺乏積極應對的準備和實踐;而且投機取巧意識的大量存在,也使得企業家決策盲目化,進入規模制勝、短貸長投的誤區;更多企業家缺乏對產品、服務、技術、市場及營銷等綜合創新,轉型緩慢導致被淘汰。更有甚者失去了創業激情,自以為是,經營管理不善,盲目多元化,品牌急功近利,非理性營銷,這些都加速把企業推向生死邊緣。
此外,不少中小制鞋企業由于缺乏長期的創新機制和核心競爭力打造,技術、品牌、文化、人才無明顯優勢。缺乏國際化人才,缺乏高效團隊也成為眾多中小企業的致命點。由于人才培養成本高,職業規劃缺失,導致沒有形成促進企業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作為困局與危機中的中小企業理應放足長遠目光,及早建立適應國際化的人才機制,這才是生存發展壯大持續增長的堅實利器。
不公待遇扼殺了最后的生命力
中小企業倒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與受到不公平待遇有關。比如,貸款難,就是長期存在而未得到解決的問題,全國各地的地下金融形成很大規模就是因為貸款難。當大量中小企業倒閉時,才想起為他們提供貸款支持,就太晚了。反觀那些大企業,例如奧康、安踏等企業從來也不必為融資擔心,無論是上市還是獲得銀行貸款,對他們都是輕而易舉。再比如稅負重。當出口鞋企遇到困難時,我們總是認為他們競爭力不夠,不能生產出國際名牌產品,但是卻忽略了過重的稅負。出口退稅,本來是國際慣例,產品在出口前承擔了多少稅,就應該退多少。可是退稅率卻不斷下降,加上人民幣迅速升值,出口制鞋企業終于被壓垮。而每當美國經濟衰退時,減稅常常是政府的首選。次貸危機后,美國立即宣布減稅,政府還多次出手救助股市和房貸金融機構,很有點同仇敵愾的意味。
只有在平等競爭環境下,企業才會發揮出競爭力,否則,隨時都會面臨倒閉之虞,企業只能是抓住短暫機會,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根本不會考慮如何創新,提高競爭力。所以,直到今天,中國的出口企業還是利用廉價勞動力,扎堆生產大路貨似的完全競爭產品。
無法消化成本壓力的中小制鞋企業深陷兩難的境地:一個是產業的轉型,或者產業外遷,達不到轉型實力、又無資金“輸血”的企業,只得面對半停產、停產甚至倒閉的危機。
后記:
中國制造并非沒有機會,反思中國制造,很多人在提中國創造,包括筆者在內也在“中國創造”上吶喊,但是我們錯了。這場危機來得正是時候,本身并沒有錯,相反越是危機越早暴露我們越應看到其背后的機會。要破解中小制鞋企業當前危局,筆者認為,世界還沒有真正進入中國制造時代,中國制造的突破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一方面從制造到研發,從制造到品牌,另一方面從一般的制造到卓越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