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國服飾30年
生意社9月23日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人的思想逐漸開放,在文藝舞臺上出現了很多以歌頌新時代、新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如《街上流行紅裙子》、《紅衣少女》等。這些作品逐漸為年輕人所喜愛,同時也引發了人們著裝的變化,文革時期停滯的服裝行業逐漸得以恢復,服裝款式越來越開放,色彩越來越多。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20世紀80年代曾引發了一場社會性的爭論,就是關于中國人的思想是否會受“全盤西化”的影響。剛開始主要是受港臺的影響,很多年輕人穿喇叭褲,留長發,穿港衫,牛仔褲也在年輕人中間風靡一時。隨后很多西方的時尚觀念也開始影響我國的流行趨勢,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電影《霹靂舞》,在當時曾引起很多年輕人的效仿:頭扎方巾或絲帶,腳穿舞鞋,再加上一身運動衫,成為當時大街小巷年輕人的時尚打扮。當時“港衫”和牛仔褲的面料主要是化纖織物或滌棉織物,方領、貼袋、短袖。由于當時的娛樂活動較少,任何一場電影或電視劇都能在社會上引起流行。如《少林寺》、《霍元甲》等影視作品,在當時引起了一陣習武熱,練功服、護腕、練功鞋成了暢銷產品。當時服飾面料主要是滌棉,勞動布、燈芯絨等,此外人造棉、粗印花布、巴拿馬面料也很流行。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大地上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服裝行業從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一些服裝研究所和被服廠,以及很多外貿服裝公司紛紛自尋出路。很多服裝知名品牌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走過來的??钍叫路f、面料花色變化快成為這一時期服裝變化的重要特點。中小型服裝加工企業在一些地區遍地開花,從小型的作坊向中型、大型的企業開始轉型。
20世紀90年代,國家提出了“以服裝為龍頭,帶動紡織服裝業發展”的口號,全國掀起了振興紡織服裝業的高潮。中國服裝協會與設計師協會于1993年4月在北京首次召開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皮爾·卡丹、費雷、瓦倫·帝諾等國際大師齊聚北京國貿中心共賀這一盛事??梢哉f,此次博覽會對中國服裝業的影響和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從此以后,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和運作開始走上規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之路。同年舉辦的“兄弟杯”青年服裝設計大賽,以中國美術學院吳海燕教授的“鼎盛時代”奪冠而圓滿結束。
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不僅讓國際服裝品牌進入中國,而且讓國內更多的從業人員開始接觸國際市場。首屆博覽會無論是舉辦形式、媒體宣傳、參加企業的組織、專業賽事的安排,還是企業之間的各種交流,都促進了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的重新定位。以“杉杉”服飾為代表的中國服飾品牌開始了中國時裝品牌的世界宣言。
1993年~2002年的“兄弟杯”為中國服裝業打造了眾多優秀人才。一年又一年的金獎,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去努力奮斗。每一次時裝周都是我國服裝專業人士和品牌企業的盛會,很多服裝設計師在這里嶄露頭角,彰顯著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審美取向。國內許多知名設計師,如張肇達、劉洋、梁子、武學偉、陳聞、羅錚等等,他們由此走向成功,受到了國內外服裝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