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企:高庫存下的“尾貨”歸宿
“這種品牌貨很搶手,一有新貨到,我們的老客戶就會馬上過來拿。”在中山沙溪岐江公路坎溪路段的偉豐服裝行,一銷售員拿著一件Zara basic的棕色冬天外套說。
要不是線頭質量有點瑕疵,這件從中山沙溪鎮某貼牌生產zara品牌的服裝企業出廠的休閑外套,本應出現在歐洲某個Zara專賣店,如今卻淪為次品,被掛在沙溪的外貿庫存服裝行里做樣板。
在沙溪鎮岐江公路大約三公里長的大街上,聚集了600多家類似的銷售庫存服裝的貿易行。如此龐大的庫存買賣市場的存在,與沙溪服裝產業的發展不無關系。“沙溪的服裝企業多以外貿為主,次品庫存多。另外,由于休閑服裝的流行周期很短,內銷的產品每逢轉季或市場預測失誤,很容易成為積壓庫存。”某服裝貿易行的老板龍先生說,為了減少庫存壓力,最大限度地盤活資金,沙溪的企業急需一個消化庫存的渠道。
“服裝企業正常的庫存比例為20%,而沙溪的許多企業卻遠遠高于這個比例。”四年前,龍先生去沙溪一家工廠收購,庫房積壓的倉存貨堆得比三個大房間還多。盡管該企業仍能盈利,但如此多的庫存不僅占用了空間、人力、物力資源,還占用了企業的周轉資金。該企業最后將庫存按18元/斤的價格賣給龍先生,取得80萬元的回籠資金。而后來,龍先生則憑借這些低價購得的庫存服裝,大大賺了一筆,遠超80萬。
“爭取好的貨源是做這行的頭等問題,但現在做這行的人越來越多,競爭激烈,服裝企業也變聰明了,已經把收購價提高了許多。”當被問及最近兩年的經營情況時,龍先生表示,以前100萬元的貨,凈賺200萬元~300萬元基本沒問題,但現在的行情有所下降。
“T恤、牛仔、女裝、男裝、休閑裝、毛衣、運動服等一切庫存服裝以及外貿服裝都是我們收購的對象。當然,如果是POLO、CK、TOMMY、LEE等世界品牌的服裝尾貨更好。”龍先生說,他們一般會通過中介、網上發布信息,以及參加服裝博覽會等與服裝企業建立聯系,在向廠家收購后,再分不同檔次批發給內陸以及南美、非洲等地區的采購商。
2005年進駐沙溪并提出“庫存產品形象專賣化”口號的石業萬貨,則將收購對象定位為國內外的品牌庫存服裝。據了解,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石業萬貨(中山)服裝貿易行董事長石正丹便開始在云南收購庫存。隨著收購量的增大,石正丹越來越覺得,偏居云南一隅,充其量市場只能覆蓋云南省和附近東南亞幾國,繼續發展的空間不大。于是,他便將眼光瞄準了中國休閑服裝名鎮沙溪。憑著多年積累的人脈網絡以及快速的結算系統,石業萬貨目前已與國內400余家品牌服裝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
但收購品牌庫存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品牌服裝企業成功運作一個品牌不容易,低價銷售品牌服裝會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質疑,品牌服裝企業多數比較擔心品牌因此而受損。
針對品牌服裝企業的這種憂慮,石正丹的做法是:在收購品牌服裝后,他會在公司的加工基地,拆掉原有的包裝和商標,剪掉與品牌相關的繡花,平整后換上“石業萬貨三石外貿”的商標吊牌,以此來與品牌企業建立一個長期而良好的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