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服裝走出困境須實現品牌之路
生意社9月27日訊 在過去20多年,中國的紡織服裝等行業主要是以工業化發展和工業出口為主,但隨著市場環境和結構的變化,生產制造的利潤越來越薄。比較一下,20年前委托加工可獲得15%至20%,而現在達到3%的純利潤已非常幸運了。當所有的生產制造商競爭有限訂單時,當分銷渠道商品越來越強時,你唯一的命運就是削減利潤,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們有一個調研數據,在整個價值鏈上,生產制造利潤在5%至10%以內,分銷在50%至60%,品牌達到30%至40%,所以生產企業的利潤非常低。作為營利機構來說,自然的選擇就要考慮從制造商到達品牌商,進一步涉足流通領域。要實現這樣的跨越,中國企業要在市場營銷實施的具體能力上加強,市場營銷始終關注在產品的設計等方面,而不僅僅是如何以低價格銷售標準化的產品。中國是歐盟中紡織面料、成衣最大的出口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服裝進口國之一,當我們把數據平均在每人身上的話,每人在衣服上要花一美元。我們相信在未來的幾年中,中國國內服裝的產業將增長。
現在中國國內的消費者已快速向中產階級或高端發展,相應的行業升級沒有及時跟上市場的變化。加入了WTO,很多限制性條款消失,中國反而沒有及時占領自己國內的市場。當我們談中產階級市場時,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非??释约涸谥b上的品位,但現在中國還是極度缺乏這樣的風格和品位。隨著信用體系特別是信用卡使用空間的增大,會增加中產階級的消費欲望,如果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不能及時快速地獲取市場,國外企業很可能迅速搶占中國市場。
中國的服裝貿易基本上在國內,以低端供應為主,對國外主要以中低端做代工。現在國外中高檔的服裝品牌和服裝企業基于成本的壓力,逐步將中高檔的服裝向中國轉移,由中國制造。有幾個很有趣的例子,珍尼雅將生產放在中國的溫州,很快華倫天奴等很多品牌也這樣做,所以以后很可能意大利設計中國制造的品牌服裝成為潮流。
中國的服裝設計和品牌相對還是較弱的。所以,中國需要更多的像意大利設計師那樣的人才,增強中國在服裝設計上的能力。很多中國大百貨店的運營方式和擺放方式也有問題,導致像集貿市場,現在可以生存,隨著國外企業的不斷進入,其生存將面臨很大的挑戰。所以國外品牌進入后,從一個側面影響了中國國內市場的供給。
實現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品牌之路,是走出困境的捷徑之一。一種高效打造國際品牌的方法很可能是通過收購、合并一家國際品牌,來通過當地的管理團隊學習如何運用該品牌。提到中國品牌國際化時并不是僅指打造中國的品牌,這是一條路,但這是一條非常困難的路。所以一定要放開眼界,更好的一條路是通過整合的手段,通過資本的手段,兼并、收購國外的品牌,通過這樣的途徑進入市場,比如TCL就是走了這條道路進入了美國、歐洲的市場。
在多次和海爾總裁交流時,一致認為中國的企業要想獲得國內市場的成功,首先應獲得國外市場的成功。很簡單,很難在中國國內學到最頂尖的經驗。在國內市場有很多現實的障礙,妨礙中國企業打造國際品牌,比如資本市場缺乏長期投資的渠道。同時中國企業很多資本有壓力,很多企業尋求快速賺錢,而打造品牌卻要長期的尋求和努力。所以,有實力的中國服裝企業必須要考慮如何去獲取境外的市場,對國外的品牌進行兼并和收購,一方面可以保證國內生產線能夠全部生產運作,能夠獲得品牌和分銷渠道更高的利潤,能了解學習國外成功企業如何打造品牌和運營國際品牌。
這個挑戰在于這個企業要面臨很多文化的變革,時裝行業是國際化的行業,應該融入國際的交流之中。同時強有力的行業協會也將會提供有利的幫助,但現在很多行業協會還是比較弱的。一個強有力的行業協會,在國內可以作一個調研報告,幫助行業本身爭奪更多的國家資源,與其他行業協會競爭,同時還能保護、代理國內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糾紛,同時好的行業協會還可以成為行業之間的交易平臺和建立關系網絡的平臺。
中國企業需要有這樣的民間組織機構,使中國能和美國、歐洲對等的企業經常會面、溝通商業信息,為進入美國市場提供幫助。中國也需要相應的機構做這樣的工作,尤其是在不斷有貿易摩擦的時期,更應該發揮政府及行業組織等各種力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