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傳統文化 布鞋做成大生意
傳統行業里竟有無限商機
大學畢業,郭麗被分配當一名教師。對一個女人來說,這份工作安穩、輕松,應該知足了。可郭麗有自己的苦楚:從小在農村長大,為了上大學,家里欠了好多錢。由于賺錢心切,她放棄教師職業,替人收糧、開飯館、美容院……這些坎坷經歷,錘煉了她的內心、積累了經驗。
1999年,香港的親屬來大陸探親,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買到一雙手工納的千層底的布鞋。這位老太太說,“好幾年我就想買一雙農村婦女做的那樣的布鞋,穿著舒適大方輕巧養腳,跑了好多商店都沒買到滿意的,不是樣子不美觀,就是做工太粗糙。”老太太的幾句話點醒了郭麗,她反復思量著老太太的話,徹夜未眠,認定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她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于是高興地把她的想法告訴了她的親人和朋友,而在他們那里卻聽到了相反的聲音:布鞋是六七十年代的人穿的,現在肯定沒人買。
郭麗走訪了北京、上海等二十幾家商場的布鞋專賣店,發現布鞋不僅有銷路,而且價格不菲!2000年初,郭麗租房子、購設備、買材料,在農村招來十幾名做過布鞋的婦女,開始做布鞋。兩個多月,做出200余雙布鞋,一雙也沒賣出去!在查找原因時郭麗才發現:鞋不夠精致,底納的不勻、鞋口起伏……200多雙鞋全部成了殘次品,加上工資和房租,兩萬元賠進去了。痛定思痛,郭麗確定了四條整改方案:一是必須采用新的工藝程序,改變農家傳統做法;二是必須選用既耐磨手感又好的上等好布料好絨線;三是必須增加花色品種,以滿足各年齡段、各階層人士的需求;四是必須講究造型和款式。
如何才能學到最新最精的制作布鞋技術呢?經過研究,郭麗上網找鞋樣,將鞋一點一點地全部拆開,從里到外,從款式到用料,和工人們細細研究人家的工序、做工、樣式、裝飾、配花等。為盡快掌握新的技術,她聘請了原布鞋廠退休的60多歲的老制鞋藝人做公司的技術指導,手把手地培訓工人。后來,她還到北京找到了中國當年唯一一家指定給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做布鞋的北京“內聯升”布鞋廠,向那里的老藝人求教取經。
回來后,郭麗又日夜兼程去沈陽、蘇州、廣州、石家莊等地選購各種優質布料、絨線、鞋楦等原料,連續40多天。光是沈陽,有時一個月就要去20次。她用買回的這些上好的原料,根據新鞋樣重新開始制作。這次,她和技術員從布鞋的款式、布料、工序、縫工等都認真把關,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兩個月后,終于生產出了300雙美觀大方、樣式新穎的“紫玉木蘭”布鞋!
有了產品,就要找到銷路。郭麗決定先到廣州推銷。郭麗背著100多雙布鞋來到廣州。在幾家中型商場,她的布鞋引起了一些人的興趣,不少人來問價。郭麗一高興,干脆來個本錢銷售,賣了十多雙。從廣州,她一個人背著一堆鞋又來到了北京、上海、沈陽等幾個大城市,她一個一個店的進去,一句一句地說好話,一雙一雙地推銷。還真賣了不少,這讓她感到一絲欣慰。到長春后她到各大商場去找銷路,沒想到卻屢屢碰壁。一個商場的經理看到她拿的各色繡花布鞋,大聲地呵斥:“這是人死的時候才穿的鞋,你可真晦氣!趕緊走!”郭麗不相信在廣州有市場的布鞋在長春就不行!這年10月,她在檔次最高的歐亞商都、卓展設立了專賣店。很快,銷售一路看好。
小布鞋走進國際大市場
2001年夏,郭麗帶著產品參加了在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布鞋大受歡迎,北京、南京、福建等地都有人下了訂單。這讓她心里更有底了:布鞋大有市場!但同時她也知道,按現在的職工人員和生產規模,生產那么多的布鞋肯定不行,必須加大規模擴大生產。于是,她果斷決定建設新的廠房,增加人員和設備??蛇@時郭麗正懷孕,而且懷的是雙胞胎,懷孕四五個月的時候肚子就比正常這個月齡的孕婦大一倍,但她仍然天天挺著大肚子去選址、批地號、買建筑材料、監督施工等,根本就沒有休息過,體力和腦力勞動消耗都很大,一雙腳腫得老高!
2003年4月,郭麗第一次參加廣交會,不懂規矩,沒有預訂展位,她就苦苦央求別人將30幾雙鞋擺在別人的展位邊上。第三天時,一個60多歲的加拿大老太太看見了她的繡花布鞋,拿起來端詳半天,連連地說:“OK!OK!”接著就提出讓給她定做150雙鞋,價格是一雙鞋4.5美元,總共不到700美金。賺的錢并不多,但這是第一筆外國訂單!她急忙打電話通知工人連夜趕制加工,十幾天后將鞋發到加拿大。
在這次廣交會上,她帶去的100雙鞋幾天內就被搶購一空!老外對布鞋格外感興趣,一些華僑多的國家的客商們圍著柜臺不走,反復地討價還價,非要和郭麗簽訂購貨合同。這讓郭麗既興奮又犯愁,因為這些外國客商要的款式、數量多、時間緊,自己生產規模小、產品又少,哪敢跟人家簽合同?于是她只好說自己生產不了這么多,留下了對方的電話號碼,等日后再聯系。而這次的第二筆訂單是和美國邁阿密一個公司簽訂的300雙布鞋,她覺得這完全可以完成。但由于她對外貿業務不熟悉,沒有把運費、保險等費用加在成本中,所以并沒有多少利潤。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