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策與體制上尋求繼續穩定發展新出路
生意社9月27日訊 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扶持已成為全世界范圍內的共識。客觀地講,當今世界上各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與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各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政策也都經歷了從保護性政策向現代化政策轉化的過程,并依據各國不同的發展階段、政治經濟環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企業政策扶持體系,以促進中小企業更迅速地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創新基礎,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法寶。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自身條件的限制,中小企業的發展總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世界各國都紛紛出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來鼓勵、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一、提高對中小企業發展對經濟貢獻的認識。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從1979年至2007年,我國出口年平均增長18.1%,其中入世以來的6年間,出口年平均增長率上升到28.8%,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從1%上升到21.5%,六年平均貢獻率為13.25%,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業發展迅猛,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也無論是加工貿易企業,還是一般貿易企業,它們都構成了我國出口的主體力量,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市場繁榮、結構調整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基礎。
二、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今后幾個月,要穩定完善財政、金融、出口等政策,加快推進企業發展、轉型、升級,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加大企業重組和改造力度,改善服務業發展環境。優化信貸結構,增加對中小企業和自主創新領域的貸款,加大對有定單、有信譽企業的信貸支持。對紡織、服裝、輕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部分產品出口給予必要支持。要積極實施對企業的各種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減輕要素成本上漲壓力。要給企業寬松的稅收環境,強化市場競爭,提高經濟競爭力。要適當提高中小企業納稅規模標準,增加出口退稅,
三、幫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實施產業轉移。政府要加大在職培訓和職業教育投入,幫助減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成本。完善中介服務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指導和信息咨詢;注重改善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加強配套設施建設,降低遷入地的配套成本,吸引企業轉移。
四、積極拓展中小企業產品的國內市場。中小企業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應對出口受阻的新形勢,抓住消費升級的契機,不斷開辟新的國內市場,積極引導中小企業進入農村市場,為內需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改革優化稅收制度,提高所得稅起征點,放寬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范圍,取消利息稅,降低邊際稅率,刺激消費需求;五是強化政府對中小企業的采購,以財政手段擴大中小企業內需市場。
五、引導民間資本發展中小銀行,讓中小銀行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在民營經濟發達地區,應放松金融管制,引入民營機制,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社區銀行,使民間資金通過市場的配置徹底走向陽光化,從制度上緩解中小企業創業融資難問題。
六、大力拓展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一是積極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要盡快推出創業板市場,使具有創新能力的優質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局。二是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探索多種形式的債券融資方式,改變我國由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比例嚴重過高的局面,讓有條件的企業發行公司債券。三是壯大風險投資事業,拓寬風險投資基金的來源,讓保險資金、銀行資金、社會資本都可以參與風險投資基金的設立,使其擁有一個新的資金匯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