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臺州跨進重工業先導的新經濟周期
30年30事系列報道之二十九
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輕工業,2004年由此成為臺州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被載入改革開放三十年光輝史冊。
當年,我市規模重工業實現工業產值690.52億元,增長35.1%,增速超出輕工業13.9個百分點,重工業占規模工業比重達52.6%。臺州工業化進程自此大步跨進以重化產業為先導的新經濟周期。
重工提速,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重工業被譽為一個地區經濟的“脊梁”,也是國民經濟實現現代化的強大物質基礎?,F代意義的重化工業是資金和知識含量都較高的基礎原材料產業,包括能源、電力、電子、石化、冶煉、機械制造、汽車、修造船及建筑材料等,產品市場覆蓋面廣,為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提供生產手段和裝備。
國際經濟運行軌跡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后,產業結構升級加快,重化工業比重明顯上升。重工業因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對區域經濟發展帶動力強,已經成為“十一五”時期各地尤其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優化產業結構的重點。從一定意義上說,重化工業日益成為下一步沿海地區產業競爭的焦點。
反觀我市傳統制造業發達、經濟對外依存度較大,港口是臺州最具時代特征和自身特點的戰略性資源,也是臺州參與區域經濟博弈的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充分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帶動臨港產業發展,成為臺州建設東南沿海港口大城市的必然選擇。
此外,重工業發展對配套能力方面提高,可極大推動產業鏈的延伸。與傳統輕加工業的優勢再造相結合和互動發展,可更大地發揮整體效應和集聚效應,提升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一組不可小覷的數據:汽車整車對零配件的拉動比例是1∶16,造船涉及國民經濟110個行業中的90多個。臺州以吉利、錢江和五洲、楓葉等汽車整車、造船等為龍頭的現代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無疑大幅度增強“臺州制造”的競爭優勢,優化工業布局,提升產業層次。
工業立市,深化大工業的首選路徑
工業產業關聯度高,產品鏈條長,帶動能力強。作為浙江乃至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臺州工業結構性變革的腳步從未停歇。
2002年,臺州重工業增長速度超過輕工業6個百分點。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臺州的工業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重工業化的趨勢。
堅持和實施“工業立市”,是2004年市委二屆十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的重大戰略。會議指出:“工業是立市之基,在諸多戰略中,必須以大工業當頭,這是發展的第一位任務。只有大工業才能帶動整個經濟的繁榮。”
與市二次黨代會“四大”戰略中對大工業的有關論述相比,這次“工業立市”戰略的提出,進一步突出了工業在臺州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至高地位,對大工業的認識在理念上作了進一步深化,明確了發展大工業的主要目標、主體力量、重點路徑、空間平臺和支撐體系。
對如此高調而鮮明地確立“工業立市”戰略,企業家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加快發展的動力、肩負的責任,也充滿了期待。
同年出臺的《臺州市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了精心打造“十大之都”、合力打響“臺州制造”的戰略目標。緊接著,市政府又制訂了汽摩及配件、醫藥化工、縫制設備、家用電器、塑料模具等五大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把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作為大工業的重中之重,并以此構建科技、人才、金融等全方位的大工業服務體系。
面對日趨緊缺的土地、水、電等各種要素資源,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挖掘現有潛力拓空間,立足有限資源求發展”。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工業建設項目集約用地的意見》,加快建設10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鼓勵企業提高投資密度,積極推行建設多層廠房。
2004年7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動員大會,啟動“工業、招商和重點項目服務月”活動。全市上下進一步構建起合力發展大工業的新格局。“128工程”和“一企一策”重點扶持工作得以全面落實。
2004年,全市新增規模企業1055家,其中工業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220家,比上年增加65家。汽摩及配件、醫藥化工、縫制設備、家用電器、塑料模具等五大主導產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763.93億元,增長28.9%,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8.2%。
2004年12月上旬,市政府又出臺了關于加快五大主導行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2005年,重工業增長速度繼續快于輕工業,達到31.9%,高于輕工業8個百分點,重工業的比率達到58.2%。
在新一輪的重工業大發展時期,臺州正迎著曙光,健步行進在新型重化工業發展道路上。相信改革開放新篇章,臺州將會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上給世人又一個驚喜。
點評:規模以上重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輕工業后,重化工業呈加速發展態勢。這既是我市民間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尋求擴張的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合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工業結構的必然。
基于資源稀缺、環境容量壓力大,在新一輪的重化工業大發展時期,臺州必須擯棄傳統的依賴投資、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重化工業發展道路。想必這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政策表達和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