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奧運營銷成長型企業如何借勢升級
奧運會已經謝幕,而后奧運營銷才剛剛開始。
隨著奧運圣火徐徐熄滅,“一場真正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在北京完美落幕。然而奧運會結束后,人們所理解的奧運精神和文化以及營銷活動遠沒結束。
奧運營銷還沒有結束
有關研究表明,奧運會對一個舉辦國經濟的影響一般在10年左右。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叫“前七后三”,企業除關注之前的7年,還應當關注之后3年的延續效應。在筆者看來,奧運余熱期還會持續半年到一年。
如果奧運結束后企業就停止相關營銷,前面的推廣成效得不到維系和強化,之前的所有投入都將變成沉沒成本,最后所謂的奧運營銷曇花一現,品牌得不償失,而對沒做奧運營銷的國內成長型企業,如不再“補足功課”,也許將失去百年難得機遇。
奧運會結束后,國內奧運熱并不會馬上涼下來,又將掀起新一輪奧運熱。從中央到地方,從企業到民眾,大家將共同把“奧運明星”和“奧運精神”推上一個新的高潮。衛冕成功的運動員、第一次拿到金牌的運動員和體育團隊,以及他們所體現的奧運精神都將是民眾關注的焦點,后奧運營銷值得期待,而這正是后奧運營銷的商機所在。
為保持“后奧運營銷”的連續性,成長型企業可以學習模仿長期贊助奧運且頗有收獲的公司。比如:可口可樂、三星,不單是長期贊助奧運,其利用奧運進行的長期連貫性的體育營銷,足夠成長型企業去學習。
新一波運動剛開始
目前,可口可樂、三星已經確定對廣州亞運會進行贊助,松下也宣布了贊助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計劃。這些國內重大賽事的贊助活動,將繼續保持企業的曝光度,擴大企業的影響力,體育營銷還將繼續。
一個成功奧運戰略營銷,不僅要以奧運前、奧運中的奧運營銷為基礎或脈絡,延伸性地開展奧運后的營銷工作,而且還要結合奧運后的特點,創新性地策劃和開展一系列富有新意的營銷活動,并能達到有效創新的效果。
對不少的成長型企業而言,另辟蹊徑,積極參與后奧運營銷,亦是為了避免自己的推廣活動不被繁雜眾多的奧運營銷所淹沒,從而使品牌更易脫穎而出。鞋都福建泉州的一些鞋企紛紛推出“后奧運營銷”計劃,打算在奧運會后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品牌推廣投入,以求形象突出、效果最大化。
賽琪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建雷表示:與眾多運動品牌爭相在奧運前和奧運期間大規模投入不同,賽琪將把更多的資源與精力用在奧運會后。“我們準備在北京奧運會后再尋找一位奧運冠軍來代言。”蔡建雷認為:奧運會后再找代言人,會更準確、更有效果,也會更有文章可做。
同樣傾向于“后發制人”的策略,泉州另一運動品牌金萊克也有奧運會后再重兵出擊的規劃,目的是錯開奧運期間諸多品牌的競爭高峰期。金萊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姚輝說:“包括新的代言人、廣告片等推廣活動,我們都將在北京奧運會后再有針對性地制訂。”姚輝認為:奧運會給體育用品行業帶來巨大機會,但同時也引來空前激烈的競爭,從戰術上來看,與其跟人家一窩蜂地慘烈拼殺,還不如奧運會后再有針對性地去使出四兩撥千斤的功夫。
德爾惠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總裁特別助理何苦亦表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除國內品牌自己競爭,各行業的國際大品牌在奧運期間也大規模投入,企業在這時候的投入如果不夠大、亮點不夠有特色,最后難免會被品牌推廣的巨浪所淹沒,花了大錢還達不到效果。因此后奧運營銷對成長型企業品牌而言,更易揚長避短脫穎而出。
奧運營銷不是短期行為,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富有遠見的戰略行動。目前,國內眾多企業大多數還停留在“重視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重戰術操作、輕戰略把握”的階段,這勢必會影響對體育營銷和奧運經濟的參與程度,同時也會影響著品牌影響力。
因此,對于成長型企業而言,奧運會前后如何持續保持企業的曝光度,擴大企業的影響力來緩解“后奧運時代”的影響,是奧運結束后重點需要思考的問題。
八招搞掂后奧運營銷
可以說,“后奧運經濟”時代,對于成長型企業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如何在這次后奧運營銷競爭中再次成為勝者,則需要每個成長型企業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市場現狀、營銷目標等各種因素,進行全方位的利弊權衡后而采取適合企業自身的奧運營銷策略。
1 . 總結評估整體活動。在后奧運時代,對于沒有參與奧運營銷的成長型企業,要考慮這幾方面的評估:企業有無必要參與后奧運營銷?奧運之后,企業的品牌策略是否需要調整?下一步的體育營銷策略究竟該走向何方?后奧運營銷如何更準更好更強?而要正確總結評估奧運營銷戰略成效與意義,需要一套科學的評估體系。
2 . 加強主題互動營銷。綜觀國內外企業成功的后奧運活動,無一例外都圍繞一些奧運題材的節目、活動進行互動營銷——明星見面會、明星簽售會、征文大賽、形象代言人選拔賽、廣告語征集,乃至新產品免費體驗等。當然互動也包括眾多環節的互動:媒體的互動、企業的互動、終端的互動、消費者的互動。而在后奧運營銷中,互動更是不可或缺,因為只有互動才能引發消費者參與,只有參與才能更快更好更準地傳達企業的相關信息。
3 . 挑選明星代言。奧運會后利用人們對奧運的共鳴與回憶,用明星代言,或許是企業最為直接的“后奧運營銷”方式。由于本屆奧運會中國隊超額完成任務,共獲51枚金牌,史無前例雄居第一,奧運明星遍地開花,甚至“供過于求”,因此明星代言費可能會比上屆降低,而且容易找到與企業經營理念、品牌傳播宗旨相一致的明星。因此,對一些成長型企業而言,如果奧運前沒能搭上奧運順風車,那么奧運后,尋找合適的冠軍代言,也許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4 . 做好合作冠名活動。奧運會結束后,中央、各個地方主流媒體將陸續舉行奧運慶功會、各種奧運專題等,這些都為品牌開展后奧運營銷提供了許多良機。如:央視的《面對面》、《東方之子》、《新聞會客廳》等王牌欄目都會對奧運會精彩賽事進行回顧,而地方媒體也有這些主流欄目。因此成長型企業可以拿出部分經費,進行相關奧運節目或欄目的冠名,或與媒體合作開辟新的欄目,以繼續提高品牌的影響力與關注度。
5 . 強化事件營銷。后奧運營銷最佳熱潮期是1-180天,因此中小品牌要迅速打響、提高知名度,就必須加緊嫁接熱點事件,炒作事件營銷,以使品牌以最短最經濟的途徑輻射到社會公眾。成長型企業可以借“人文奧運”、“綠色奧運”、“更快、更高、更強”、“參與奧運”等關鍵詞,采取活動策劃、公益策劃等容易較短時間引起共鳴的手段,讓消費者感受到企業和奧運的關聯性。伊庫曼生于土耳其一個名叫來曼的小鎮,是2004年雅典舉重冠軍,也是該鎮百年來第一個奧運冠軍、土耳其為數不多的冠軍之一。該鎮一家服飾廠為打響品牌,動員伊庫曼所有親情關系及社會關系,策劃了“萬人簽名賀奧運,來曼族人迎英雄”的盛大慶典活動。結果是來曼、該服飾品牌和伊庫曼一起揚名土耳其了。
6 . 打造奧運概念的新產品。產品是營銷成功的核心要素,產品能否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需求是成長型企業后奧運營銷成功的一個重點。因此后奧運營銷一個關鍵,就是要在對消費者實現需求和潛在需求再作充分調查研究,對競爭對手產品特性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從價格、包裝、功能特性、概念文化等方面創造競爭差異,迅速推出適銷對路、新穎獨特、具有吸引力、與奧運相關概念的新產品,給目標消費者帶來較大的利益誘惑等方面的信息,在后奧運營銷關鍵時期乘機加強或重塑品牌在市場上的全新形象。
7 . 由奧運營銷到體育營銷轉變。奧運之后還會有更多的世界頂級賽事考驗中國企業的戰略方向。成長型企業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使奧運商機帶來的利好方向與良好經驗,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無限延續。本屆奧運后還會有許多重要賽事在等待中小品牌不同程度的參與,如:NBA中國賽、F1方程式大獎賽、F1摩托艇賽、亞運會、大運會、中國網球公開賽,以及國內足、籃、排、乒球聯賽等。成長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力及需要,參與到各級重大賽事之中,通過賽事贊助等方式繼續進行體育營銷。
8 . 聚焦重點項目與區域。奧運經濟收益最大的應是第三產業。后奧運經濟將會促進北京等賽區的旅游、文化、運輸、餐飲、通信等行業的全面發展。據悉,奧運會之后,對北京旅游業的拉動將超過奧運期間,2009年和2010年北京將迎來入境游高潮,北京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入境游城市及消費城市。此外,由于青島、天津、沈陽、上海、香港等都是奧運分賽區,也將成為奧運后的消費黃金旺地。從這個角度出發,成長型企業應加緊制定戰略規劃,搶抓后奧運商機,并將后奧運營銷投入重點放在這些地區。
總之,成長型企業在后奧運營銷方面,要注重和把握好以下五大問題:1 . 要全面提升對后奧運營銷的認識高度;2 . 在提高后奧運營銷認識的基礎上,做好后奧運營銷的規劃和策劃;3 . 在后奧運營銷的內容和形式方面,力求大膽創新;4 . 增強和保持后奧運營銷與企業的發展及其經營的關聯度,要把奧運健兒頑強拼搏、敢于爭先、為國爭光的精神實質與企業精神建設、文化建設完美結合起來;5 . 后奧運營銷也要立足企業的自身實際,以品質為根本,力求最佳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