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有方:服裝里面有什么
1949年后的沈從文未能繼續寫小說,確是一件讓人忿恨不已的事情,好在他撰寫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也已成為經典,盡管這里不無寂寞與無奈。正是這部著作,告訴人們服飾不只是穿著打扮那么形而下,而是包裹著歷史和文化。
如果說《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透過服飾展現了中國自上古到清代的歷史,前天開幕的“2008中國流花國際服裝節暨越秀繽紛時尚周”一場名為“穿越時光隧道”的時裝表演,則用服裝演繹了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歷程。“70年代灰色天空”再現的是那個色彩單調、著裝單一的年代,“80年代晨曦微露”表現了改革開放初期服裝變化對人們觀念的沖擊,到了“90年代繽紛時代”、“21世紀亂花迷眼”,則體現了服裝成為人們凸顯個性標志,展示服裝全球化、品牌化時尚潮流。據說表演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共鳴,頗有時光倒流今夕何夕之感(昨日《南方都市報》)。
以前看模特走臺,常常感到困惑:這樣走來走去,到底意欲何為?難道人生在世,真是吃穿二字嗎?衣服這東西,取了蔽體、保暖也就是了,充其量再整光鮮一點,實在沒必要浪費太多時間和金錢。特別是看到今天流行喇叭褲,明天流行錐子褲,后天又流行喇叭褲,無法不讓人產生歷史虛無感,如此循環往復瞎折騰什么!后來才意識到自己的觀念太落后,甚至有點“后革命遺風”的意思———專心奔理想,不講吃和穿。殊不知,講究穿著恰恰是告別革命回歸自我的宣示,而這不正是宏大理想的終極訴求嗎?真是騎驢找驢了。何況,即便這種思路也還不夠“反革命”,穿著本身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是目的,這已經足夠了,不必再尋找其他理據。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對今天的小朋友們之“怪異”服飾,原本應該給予同情之理解才是。
當然,置身于一個物質時代,所謂個性也往往被商業化了,其意義就像如今的美元一樣不斷貶值。因此,與其說21世紀的服裝成為人們凸顯個性的標志,不如說是為了追求某種美,某種自以為是的美。作為器物的服裝,不外實用和審美兩大功能,前者自是誰用誰知道,無須多說,后者則見仁見智,難求統一,其實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見出多元與自由。不過,當下并非每個人都有選擇服裝的自由,有錢的人穿名牌是自由,沒錢的人打補丁則是無奈,看上去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實際上不無壓迫和壓抑。什么時候大家真正想穿什么就穿什么,那才是真的自由了。實現這個理想,顯然光靠設計師的靈感是不行的。我們說服裝里面有文化,服裝里面何嘗沒有政治呢?□游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