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加快推進皮革 服裝“雙轉移”工作
當前,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轉型點,傳統粗放、要素驅動型經濟發展方式已不適應當前經濟新形勢,加快推進“雙轉移”工作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危機下的轉移
“不在轉移中重生,就在轉移中滅亡。”10月11日晚,深圳科泰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宏強給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發來短信,稱自己本欲在珠三角內部遷徙的工廠,準備搬至湖南常德。他說:“就地轉型騰挪空間太小,與其被動趕來趕去,不如另棲枝頭。”
就在一個月前,在深圳見到李宏強時,他正做著將工廠從深圳市寶安區搬遷至廣東省河源市的種種努力。
在珠三角一些中小企業由于成本上升和產業轉移政策而搬走,企業生存前景未卜的背景之下,廣東也遭受著質疑:在目前金融危機下進行產業轉移是否不合時宜?
據《南方日報》報道,10月9日,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在會見外國駐華記者團時表示,廣東現在對此既有思考也有擔憂。廣東對外依賴度高,金融危機導致綜合生產成本全面提升,人民幣貶值使外貿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外來投資企業進出口貿易增幅、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額增幅等都有較大回落。其中紡織品回落最大,下降了53%。
“由于產業轉移的需要,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粵東、粵西和粵北等地,我們十分支持。”萬慶良表示,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珠三角的產業已經到了升級換代的時候,正常的轉移是有利于發展的。
此前,在珠三角采訪中談到小企業面臨融資困境時,當地發改委、經貿廳官員更愿意談及的是,在危機之下,企業應主動融入政府推進的“雙轉移”。所謂“雙轉移”,是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當地二、三產業和珠三角發達地區轉移。
“痛并快樂地轉型,在陣痛之后找到一種更好的發展模式。”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說。當前,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轉型點,傳統粗放、要素驅動型經濟發展方式已不適應當前經濟新形勢,加快推進“雙轉移”工作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事關廣東前途命運
在采訪中,廣東一些官員及學者表示,能否順利地推進“雙轉移”,是一場事關廣東前途命運的大決戰。
自1989年經濟總量躍升全國首位之后,廣東GDP已連續18年領先全國,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但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多年來,廣東始終沒有躍升為經濟強省,與沿海主要兄弟省市區相比,廣東省人均GDP年均增速排在最后一位。
目前,珠三角地區的家具制造、皮革、服裝鞋帽等行業占了全省用工的25%,但是只創造了8.5%的增加值。“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太多,產業鏈低端、低附加值、高消耗型產業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汪一洋說。
統計資料顯示,過去10年間,廣東省每新增一個勞動力所創造的GDP是12萬元,大大低于江蘇的88萬元、山東的22萬元和浙江的21萬元。而去年,廣東常住人口逼近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