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料加工”中解圍 我國服裝自主品牌在崛起
從追求數量規模到質量品牌,從來料加工、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我國服裝行業的自主品牌意識正在逐漸增強,服裝自主品牌正在崛起。
從“來料加工”中解圍
“作為一個服裝生產、出口、消費大國,‘中國服裝行業有競爭力’是一個無須多說的事實”。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蔣衡杰說。
據了解,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服裝業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升級:第一次是1988—1997年,是產業規??焖贁U張的10年。在這10年中,服裝出口增長6.5倍,產量增長4.7倍,特別是1992年以后,我國服裝產業得到了極為蓬勃的發展。這是一次大規模產業升級,民營經濟登上歷史舞臺,服裝產業走上工業化發展道路,領軍企業誕生,他們率先提出了“名牌戰略”,服裝出口迅速地發展起來,李寧運動服裝品牌就是在此時誕生的。
第二次產量快速增長是在2000-2006年,是一個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和以品牌為核心縱深發展的階段。這也可以說是個英雄輩出、精彩紛呈的歷史時期,服裝總產量和出口均增長了2倍,從產量增速來說已經明顯低于第一次。
據統計,當前我國服裝總產量比10年前增加了3.4倍,比20年前增加了17.6倍,已經超過全球服裝總產量的1/4、超過全球服裝貿易量的1/3。我國服裝行業兩位數以上的產量增幅的發展速度讓我們自豪。同時,我們也看到服裝產業發展走的是數量擴張之路,主要方式是低利潤的來料加工。而同樣精工細做的一套西服,中國品牌的利潤只有國外品牌的1/3。
國外很多的服裝大品牌都是拿到中國加工的,可以說中國的企業已經掌握了世界上最頂級的服裝加工技術,但是我們的消費、品牌文化、經營以及物流環節都沒有達到國際品牌的水平。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的道路從規模逐漸向品牌轉移。今天,隨著生產成本增加、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不斷升級,服裝行業單純追求數量和規模的發展道路已經越走越窄,發展服裝自主品牌已經時不我待。在勞動力價格不再明顯占優、貿易摩擦不斷的今天,中國服裝行業“自主品牌”的建設,多少有些逼上梁山的味道。
贏得微笑曲線上翹的兩端
蔣衡杰說:“有人說,法國的服裝是藝術品,美國的服裝是商品,中國的服裝是產品。中國服裝品牌距離藝術品還很遠,這首先需要中國文化、中國經濟在國際上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一步跨越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至少能夠把服裝做成為國際市場所接受的商品。20世紀90年代開始提倡的‘名牌戰略’已實施了十幾年,我們要贏得市場,更要繼續通過走品牌化的道路去贏得微笑曲線上翹的兩端。”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