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武漢服裝企業紛紛“自救”
近年來,武漢服裝企業背負的壓力逐漸由“一座大山”變成三座甚至多座,很多企業不得不以各種方式尋求“自救”。
“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得厲害,勞動力也沒以前便宜了。”如今,武漢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在和外商談判時,總喜歡這樣抱怨,希望能加點價。
一家服裝出口企業算了一筆賬:由于員工工資增加、福利保障費用增加,勞動力成本上漲15%,成本比去年同期增加320萬元;染化料比上年同期上漲20%,累計增加成本約300萬元;此外還有人民幣升值、煤價上漲等。
武漢市藝隆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胡以仁告訴記者,現在困擾企業的不只是上述問題,企業融資難度比以前也大了很多,例如銀行貸款的要求越來越嚴苛,以前的貸款申請一兩個月就可以批下來,現在等上半年都不見得成功;另一方面,國內的生產企業成本壓力增大,也不像以前好說話,可以先給一半的貨款,現在往往都要求貨款一次性付清。“這樣,有一些大單子不得已只好推掉。”他說。
小型公司的狀況更嚴峻。“利潤越來越薄,我的有些同行已經改做其他產品了。”開著一家小型服裝外貿公司的黃人華說,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勉力堅持。
企業采取了不少“自救”辦法。前幾日美元漲跌波動頻繁,胡以仁一直在密切關注匯率市場。他說,自從人民幣持續升值后,為了減少風險,他們就開始大量使用金融產品了,幾年來一直在加強學習金融知識,了解各國的政治、經濟動向;武漢出口大戶愛帝服飾自從人民幣持續升值后,大部分出口訂單早已改為歐元結算;愛帝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單價,改變單一的貼牌生產方式,大量增加自有品牌出口。愛帝集團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的服裝單件價格是人民幣33.17元、美元4.77元,分別提高20.18%和32.86%。
中紡集團湖北棉花進出口公司主任谷一若說,中紡集團已經嘗試開發更多市場,例如非洲、東南亞及南美市場等。多接“一手單”。
武漢服裝商會秘書長李群寶介紹,武漢自營出口和加工“兩條腿走路”的企業很少,相當多的外貿企業本身并無生產能力,而且不少企業從沿海而非外商手中直接接單,轉手兩次甚至三次,中間環節利潤流失太大,企業應該加快產品及產業策略上的升級轉型,增加附加值高的產品出口,多從外商手中接“一手單”。
活用金融工具
湖北經濟學院金融學院副院長許傳華教授建議,企業也應多學金融知識,采用合適的交易幣種和運用銀行金融工具,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加速資金周轉。“出口企業可用多元化幣別結算,特別是在現階段出口非美元地區的業務中盡量采用非美元貨幣結算,目前銀行開辦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幣別為美元、日元、港幣、歐元、瑞士法郎和澳元、英鎊和加拿大元等八種。”許傳華介紹。
此外,多學習金融知識,靈活運用各種金融產品也很必要。許傳華介紹了四種比較有效的金融產品:一是遠期結售匯業務。這是國際上最常用的避免外匯風險、固定外匯成本的方法,客戶與銀行協商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人民幣兌外匯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
二是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可調整業務的起息日,對沖匯率風險;三是福費廷(即包買票據)業務,企業可鎖定成本,回避信用證業務中的開證行信用風險,優化財務結構,改善財務報表,避免呆壞賬風險,關鍵是不占用企業的授信額度,可以作為拓展籌資渠道的方法;四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期保值,包括遠期外匯合約、外匯期貨、貨幣期權、貨幣互換以及上述合約的混合交易合約。
許傳華說,為解決出口貿易企業日益增大的流動資金周轉困難、各類風險頻發、應收賬款日益增加和銀行授信額度不足等問題,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創新產品越來越多,方法也日趨簡便。對于企業來說,多學習金融知識,靈活運用各種金融產品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