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寒冬襲擊“內需” 中國消費品“危”“機”并現
生意社10月15日訊 經濟危機毋庸置疑地到來,它何時離開已經不再重要,對于企業來說,管好自己是當下第一要務。在經濟動蕩的情況下,以食品為主的生活必需品成為內需的重要領域,在此產業鏈條上的生產及銷售企業或可成為業績避風港。而這一結論在中國同樣適用。此外,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中國農村市場將成為下一波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而對于消費品企業來說,需要學會如何在動蕩的經濟環境下管理好自己的業務:在進行資金管理、規模控制、引導需求的前提下,積極開拓更廣闊的國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
一場從美國華爾街刮起的金融風暴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和程度席卷全球市場,中國經濟概沒能外。“美國和歐盟市場是中國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出口對象,前者的經濟低迷一定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面對部分中國企業寄希望幸免于危機的想法,畢馬威中國及亞太區主管曾士庭態度明確。
“不可否認,目前中國市場在內需的較強支撐下,多數消費類企業也許還沒有感受到經濟已經開始放緩,但香港等地的企業已經深有感觸,并對不可預知的市場走勢憂心忡忡。”另外一位國際評估機構高層告訴記者。
那么,這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全球,尤其是中國的實體經濟?為了擺脫出口依賴,中國內需啟動的新動力源自何方?又對消費品生產和銷售企業提出了哪些產業升級的要求?
《上海證券報》商學院調研及分析顯示,綜觀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國消費品企業危與機共存。在外需放緩的形勢下,出口壓力無疑巨大。但從國內市場而言,生活必需品領域仍是抵御風險的主要引擎。另外,中國農村市場將成為下一波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這一點已經成為政府及市場的共識。而消費品企業目前的第一要務,是學會如何在動蕩的經濟環境下管理好自己的業務,其中資金管理、規模控制、引導需求是重中之重,在此前提下,開拓新的農村市場及積極擴展融資渠道,都將為企業穩定發展增益。
“必需品”成危機避風港
“在AIG、美林和雷曼兄弟等投行巨人相繼倒下后,全球金融市場呈現更大幅度波動。在美國及歐洲,雖然消費品和零售行業受到的打擊沒有金融業嚴重,但市場憂慮經濟陷入衰退,消費者信心已經開始下挫,尤其是悠閑消費下挫。”畢馬威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
截至2008年8月的數據顯示,美國消費市場已經呈現放緩趨勢,其中服裝業銷售額增幅由去年8月的5.37%降至今年8月的1.20%,休閑娛樂從去年的5.85%降至今年的2.28%,汽車及零件,百貨,酒店業的營業額增幅也已經開始大幅下挫。“受此影響,企業利潤將下降,繼而觸發企業破產。”畢馬威報告預測。
但值得關注的是,即便在這種形式下,美國的食品銷售額卻仍舊保持快速增長,今年8月的數據為同比增長6.86%,遠高于去年8月3.96%的增幅。
專家對此分析,在經濟動蕩的情況下,以食品為主的生活必需品成為內需的重要領域,在此產業鏈條上的生產及銷售企業或可成為業績避風港。而這一結論在中國同樣適用。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等數據庫數據分析,2008年上半年,中國出口額和工業利潤同比增幅回蕩,但消費品零售仍保持10%以上的增長。而在消費品類中,房屋及汽車銷售分別出現15%和8%左右的負增長。“這說明,在經濟信號開始預警的情況下,非必需品類的消費一定首先開始下挫。”畢馬威亞太區零售業務主管George向上海證券報表示。
另一個值得消費品企業關注的趨勢是,依托出口的發展模式有必要積極向內需轉身。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出口到美國和歐盟的產品總額占部分出口額的40%以上,這一比例遠超日本、菲律賓、越南、韓國等眾多亞太國家。“整個亞太區市場與歐美需求緊密相連,其中尤以中國依存度高。一旦歐美市場需求放緩,中國出口形勢不容樂觀。”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于是,如何開拓中國本土市場成為眾多國內消費品生產和銷售企業的重要戰略任務。而他們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來自外資企業的競爭。
根據畢馬威的預測,2008年至2010年,中國年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幅在9%左右,這一增長趨勢最終將令中國超過日本、德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GDP強國,并逐漸接近與美國的距離。“這就是為什么全球企業都把中國視作商機無限的市場的原因。” George稱。
于是,我們看到,即便是在經濟動蕩的2008年,包括可口可樂、日清等眾多消費品企業仍在中國積極并購,包括娃哈哈等在內的眾多內資企業仍舊大步延伸產業鏈,瞄準農村市場,積極擴張。無疑,盡管全球經濟悲觀,但中國消費品企業卻“危”“機”共存。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