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尾貨走俏京城市場 呼喚行業標準
洪濤說,服裝尾貨市場切莫盲目跟風,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尾貨應該是出口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遺留的滯銷品,總量不會太大,從這個角度說,以處理尾貨為定位的尾貨市場數量也不應該太多。否則,遍地開花的尾貨市場一旦有了客觀的銷量,很可能讓尾貨成為部分服裝企業的主力產品,最終導致“尾貨不尾”的惡性循環。
10月10日下午,北京市天蘭天服裝尾貨市場4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始終處于“滿員”狀態。
此時的天蘭天市場里,黑壓壓的人頭和色彩鮮艷的服裝形成鮮明對比。成堆的運動鞋、成筐的牛仔褲、成排的羊毛衫……這里的服裝鞋帽不是用“件”而是用“堆”來計算。每家商鋪前,看衣服和討價還價的人都排成了長隊。
“5元的襯衫”、“10元的睡衣”“25元的毛衣”、“35元的羽絨服”、“55元的男士外套”和“70元的時尚女裝”……全場特價宣傳到處都是。
北京聚龍外貿服裝批發商城執行總裁、北京天蘭天服裝尾貨批發市場總經理曾群海,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天蘭天的客流量達到了40多萬人次,個體攤位單日最高銷售額達2萬元。”
尾貨走俏
不知不覺中,“尾貨”已成為2008年的熱點詞語之一。所謂“尾貨”,簡單說,是外貿訂單剩余的商品和庫存積壓的商品。
“就目前而言,尾貨還只是服裝行業內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概念。一些大型服裝加工企業或服裝銷售商在完成訂單或銷售的60%左右時就已經賺到預期的合理利潤,剩余的貨即為尾貨,屬于合理損耗產品,廠家或商家常常會以遠低于成本價的價格進行處理,以回籠資金。”北京天蘭天、天通苑和回龍觀3家服裝尾貨市場的策劃總監梁吉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悉,自從去年1月第一家尾貨市場——北京市天蘭天尾貨市場開業以來,短短一年時間,北京市已開辦七八家招牌帶有“尾貨”字樣的市場。清河尾貨、雙龍華霆服裝尾貨、九龍匯川、百榮天海國際商貿城等多家尾貨市場,今年陸續開業。
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兩年來,我國服裝行業每年實際完成服裝產量達510多億件,鞋業產量24億雙,箱包產量10億只……這些數量遠遠超過了大眾需求量。按照10%的比例來計算庫存,每年可產生50億件的尾貨服裝,2.4億雙鞋子,1億只箱包。數量如此龐大的尾貨,其出路注定會產生一種新的流通鏈。
尾貨市場的銷售方式迎合了我國消費者的“胃口”。業內權威人士認為,按照慣例,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時候,是進入到紡織纖維消費高增長的時期,即服裝消費需求比較旺盛的時期,而目前我國正處于這一時期。從1997年至2007年,我國紡織業的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為10.67%,國內紡織服裝銷售增長速度達到18.8%。
有關專家認為,北京中低收入的家庭還是占絕大多數,許多人仍處于那種想追逐品牌而無能為力的階段,因而尾貨市場的出現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據“尾貨市場”策劃人梁吉良介紹,以服裝市場為例,我國服裝生產企業比較多,其中限額以上的生產企業有4.5萬個,一個生產企業每年如果有1000件尾貨的話,加起來就是4500萬件尾貨。這些尾貨應集中起來在一定的地方銷售,這就產生了尾貨市場。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