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周期觸發紡織行業升級轉型
中國紡織業作為吸納了約2000萬勞動力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最近幾年剛邁開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步伐時,卻遭遇了外部環境的劇變:外需大幅放緩。
海關10月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與去年同比增長8.12%,出口增幅繼續放緩。另一份統計數據是,今年1-8月,紡織行業全行業利潤總額只增長3.2%,比上年同期的37.39%足足下滑了34.19個百分點。
“經濟周期和市場化的競爭機制可以促發紡織企業升級轉型,轉型是一個產業在全球化下必然的出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10月13日在山東濟南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杜鈺洲認為,如果貸款問題得到切實解決,能緩解一大批紡織企業的困難,而這里面的關鍵問題是需要深化改革目前金融系統提供服務的機制,絕非簡單的降利率等“松貨幣”措施可以解決的。
在宏觀政策的支持上,作為紡織行業的代表,杜鈺洲還呼吁,出口退稅率能夠“恢復到原來的15%”,并希望政府能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社會公共服務,包括在技術、信息化、物流等方面的培訓和支持。
“紡織行業作為整個產業鏈的龍頭,其發展好壞關系到整個就業以及棉農的利益,明年是否會出現負增長還不好說,而政策應對上要研究進一步的措施。”國家發改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馬占平在2008國際棉花棉紡織高層論壇上作出上述表態說,中國應努力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
政策調控:保資金供給
“停產四天了,原來2000多人的廠子現在只剩200人,市場什么時候能好轉,我們都在觀望。”山東武城棉麻集團總經理尹光玉對本報記者說。
這種觀望態度折射了目前紡織整個行業的低迷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來自中儲棉花信息中心的統計顯示,2007年9月-2008年8月,紡織、棉紡、紡織服裝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其中紡織服裝制造業下滑幅度最大,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30.22個百分點;棉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本年度增速最低,僅為1.92%。
分界點出現在今年1-2月,在此之后,紡織、棉紡、紡織服裝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開始低于上年同期。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今年1-8月增速僅為11.14%,與上年同比下降23.45個百分點。
作為事關4000萬棉農和2000萬紡織工人切身利益的民生行業,針對紡織業的政策扶持在不斷出臺。
首先是確保資金供給。“今年要繼續發揮農業發展銀行在資金供給上的積極作用,并在區域上合理布局資金供應鏈,足額安排資金規模。”馬占平在闡釋調控思路時表示,同時要鼓勵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開展棉花收購的信貸業務。他還透露,近期將出臺收儲棉花的政策(主要針對新疆棉),以穩定棉花價格。
農發行副行長尉士武9月底也公開表示,將按照區別對待,擇優扶持的原則,積極組織優勢企業入市收購;并加強信貸支持,調整客戶結構,尤其積極提供技改貸款,支持更新大型打包機的資金需求。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