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鞋戰“翻盤”期待鞋企抱團應對
據福建省鞋帽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潘仰錚透露,兩年的反傾銷措施,加上成本上升,競爭激烈,中國鞋類行業經受了痛苦進程,也蒙受了巨大損失。圖為某鞋類銷售賣場的展示柜。 本報記者 王 越/攝
2006年10月7日起,歐盟對我國皮鞋征收為期2年16.5%的反傾銷稅。在國內皮鞋業眼看即將得到喘息的時刻,歐盟卻再揮反傾銷大棒。然而,在這場耗時兩年、涉案金額高達7億美元的“中歐鞋戰”遠未終結的時候,浙江、廣東、福建三地的中國鞋企的反應卻莫衷一是。
意料之中,預期之外。
2006年10月7日起,歐盟對我國皮鞋征收為期2年16.5%的反傾銷稅。在國內皮鞋業眼看即將得到喘息的時刻,歐盟卻再揮反傾銷大棒,表示將對中國以及越南產皮鞋的反傾銷措施進行“日落復審”。這意味著,歐盟對中國皮鞋16.5%的反傾銷稅將可能延長。
然而,在這場耗時兩年、涉案金額高達7億美元的“中歐鞋戰”遠未終結的時候,在政府機構、協會多方努力協調、結盟應對的當下,浙江、廣東、福建三地的中國鞋企的反應卻莫衷一是,有企業積極響應,卻也有不少企業冷漠離場。
三地協會結盟協調
現在企業已經進入“日落復審”階段,這既是個挑戰也是個機遇,企業應積極聯合起來,參加反傾銷“日落復審”應訴。
10月8日,浙江溫州;10月9日,廣東中山;10月10日,福建泉州。
國家商務部、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中國皮革協會。
這基本上可視作上述部委、協會三天“捆綁”在一起進行密集商會的日程表,而其商會的主題只有一個,“歐盟中國皮鞋反傾銷‘日落復審’協調會”。
“今天這條戰線上的重要人員基本都已出席。”10月8日,在溫州的協調會一開始,組織者便笑稱。溫州市鞋革協會秘書長謝榕芳說,“我們的目標是,將反傾銷的最新情況介紹給大家,同時希望有更多的鞋企參與到反傾銷中去。”
溫州制革協會的反應不可謂不積極,協調會召開僅僅是在歐盟宣布“日落復審”決定后的第4天。而接下來的兩天,幾乎同樣一幕的鞋企動員應對大會在中山、泉州出現。
在廣東的鞋業反傾銷協調會上,“廣東鞋業反傾銷聯盟”正式啟動,廣東鞋業反傾銷聯盟會長吳振昌呼吁廣東鞋企積極應對此次“日落復審”,并于10月18日前將表示抗議的抽樣調查表匯集到律師手中,以便集體應訴!
溫州市鞋革協會秘書長謝榕芳認為,溫州鞋企必須積極主動聯合起來,為企業爭取明天:“這次復審對溫州鞋企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不能錯過,錯過會后悔!”據悉,溫州大部分鞋企在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的呼吁下正在積極準備抽樣表材料。
而在此之前,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商務部更是在第一時間表明了態度。商務部新聞發言人3日發表談話指出,中方對歐盟對中國皮鞋發起反傾銷“日落復審”調查表示遺憾,中國政府反對歐方以任何形式延長該措施。
此次對于歐盟再揮反傾銷大棒,商務部公平貿易處有關負責人也明確表示,現在企業已經進入“日落復審”階段,這既是個挑戰也是個機遇,企業應積極聯合起來,參加反傾銷“日落復審”應訴。
“反傾銷的案子比較緊,10月5日說,15天之內要給歐盟答復,我們的涉案企業遍布廣東、浙江、福建三省,這樣短的時間里要協調好企業,留給我們的時間很短。”謝榕芳說,在抽樣階段,作為組織者的協會將為參與企業免費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兩年前,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率67家企業應訴,謝榕芳承諾,這次將進一步幫助說服企業參與,更會派人下去協助企業填表,宣傳當前形勢,幫助企業一起把表填好。
鞋企應對冷熱不均
與中小企業“莫不關心”截然不同的是,以奧康集團為代表的國內大型制鞋企業卻顯得格外“積極”,甚至啟動了“兩線作戰”計劃。
盡管和原審相比,此番“日落復審”的程序已簡化很多,商務部和各大協會也一致認為企業集體行動應對歐盟的日落復審可以給歐盟更大壓力,對抗辯整體有利。但本報記者了解到,中國大小鞋企對此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大企業認為受影響不大,小企業則無能為力。
而據記者了解,持相近態度的溫州鞋企、珠三角制鞋企業還有很多,盡管三地協會都召開協調會,甚至專門發出通知鼓勵企業積極應訴,但究竟有多少企業會參與到抗辯申訴調查中來,各大協會目前也并沒有清晰的答案。
這些對反傾銷應訴反應冷淡的企業都為中小鞋企,出口訂單量似乎成為企業判斷是否參與應訴的理由。廣州一鞋企營銷部負責人表示,“沒有考慮參加歐盟反傾銷應訴,因為對我們企業沒有多大影響。出口歐盟占我們產品市場份額不到10%,盡管2006年歐盟征收了反傾銷稅,但是企業出口的價格相應抬高,沒有多大影響。”
在廣州南海區,鞋業行業協會林秘書長同樣沒有聽到企業有什么反映。“無論是兩年前被裁征反傾銷稅,還是現在的‘日落復審’,南海制鞋企業都對反傾銷這樣的國際大形勢很冷淡,不知情也不愿意參與。”據其介紹,“南海的鞋業企業一般都是中小企業,不像東莞、惠州的大企業。這邊多是100人左右的小廠,一般是接外單做貼牌生產,再交由貿易公司負責出口,對反傾銷這樣的國際大形勢他們也沒能力關注。”
南海區鞋業行業協會林秘書長介紹,其實這幾年南海本地的中小鞋企內外交困,經營比較困難,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上漲。許多貼牌企業無視反傾銷,殊不知這才是導致成本上漲的關鍵因素。
而目前,更多企業也在尋思靠抬高出口價格來彌補對歐盟出口量減少的損失。這也成為目前國內鞋企對反傾銷應訴不夠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據此,業內人士也表示了擔憂,“漲價是有限度的,如果超過了市場承受的范圍,到時這個市場很可能就流失掉了。且佛山的鞋企基本都是貼牌生產,在國際市場上仍以價格低廉取勝,假如失去便宜這塊招牌,小企業恐怕就無的放矢了。”
與中小企業“莫不關心”截然不同的是,以奧康集團為代表的國內大型制鞋企業卻顯得格外“積極”,甚至啟動了“兩線作戰”計劃:一方面,積極準備抽樣表材料,聯合國內其他鞋企集體應對“日落復審”。另一方面,由2006年開始,奧康等五家中國鞋企向歐盟法院發起反傾銷訴訟,期望通過企業的法律行為來維系自身利益。奧康集團宣傳部王海龍透露,“目前,起訴官司經過兩年的法庭書面答辯后即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進入口頭答辯程序,到時,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會過去,而口頭答辯完后,很快就會有裁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