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革民營企業如何開拓海外市場
一、海外市場的選擇與進入方式
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是企業國際化進程中考慮的關鍵問題,企業對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伴隨著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全過程。企業國際化以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為起點,其發展過程也是企業不斷進入新的國際市場、以及選擇不同進入模式的過程: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方式可以有多種選擇,其中主要包括貿易方式、契約方式和投資方式三種。
貿易式進入是以向目標國家出口商品而進入該市場,特點是風險最小、資源承諾以及在財務和管理等方面投入也最少。主要的出口渠道可以分為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在間接出口情況下,通過本國的中間商經銷或代銷其產品出口,本企業與國外市場無直接聯系,也不涉及國外業務活動;直接出口又可分為三種,一是利用國外中間商,即將產品直接賣給國外中間商或由國外中間商代理,二是在國外設立辦事處,三是建立國外銷售分支機構。
契約式進入是本企業通過與目標國家的法人之間訂立長期的、自始至終的、非投資性的無形資產轉讓合作合同而進入目標國家。主要包括:(1)許可經營,許可方與國外被許可方簽訂許可協議,授權對方使用本企業的專利權、版權、商標權以及產品或工藝方面的專有技術等從事生產和銷售,然后向對方收取許可費用;(2)特許專營,在該協議下,許可人不僅把自己的無形財產(通常是商標)銷售給被許可人,而且還要求被許可人遵守嚴格的經營規則。(3)技術協議,指企業同外方簽訂協議,向對方提供為發展技術或解決技術難題而進行的各種技術咨詢、技術培訓等服務活動。其他契約式進入方式還包括管理合同、交鑰匙工程、國際分包合同等。
投資式進入是通過直接投資進入目標國家,即企業將資本連帶本企業的管理技術、銷售、財務以及其他技能轉移到目標國家,建立受本企業控制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包括獨資經營、合資經營、新建與兼并。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母公司具有更大的控制權,更密切地接近當地市場以及市場滲透的程度更深,“知識資本”的轉移可以增強企業競爭優勢。
根據國際化漸進過程理論,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隨著國際化經驗和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斷增加在海外市場的資源承諾,采取漸進的市場進入模式。中國民營企業仍處于國際化初期發展階段,大部分企業通過貿易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其主要目的是如何找到產品的海外銷售市場。如浙江溫州等民營企業發展較快的地區,他們的海外銷售占公司總銷售的比例已經相當高。溫州的打火機、皮鞋、服裝等行業外銷比例超過50%的企業比較普遍。溫州企業在從事國際貿易時,把間接出口代理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大部分企業選擇直接出口。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產品的價格。更重要的是及時掌握海外市場信息,積累國際營銷經驗,培養國際化經營人才,從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這說明溫州企業并不滿足于把產品賣到國外,而是著眼于向海外市場的逐步滲透。
二、民營企業的發展面臨困難
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相對于“蘇南模式”和“深圳模式”,“溫州模式”是以發展民營經濟為主,以經濟的民有、民營、民享為基本特征的模式。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溫州模式”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溫州經濟基于小商品型大產業,充分發揮專業化、社會協作化、集群化、規模化等優勢,培育出鞋業、服裝、打火機、眼鏡、鎖具、塑料、編織、合成革、包裝、印刷十大輕工產品。
截至2007年底,溫州市共有民營企業60892家,個體工商戶259197戶,合計注冊資金(本)1254億元,溫州市全市擁有注冊商標81942枚,其中中國馳名商標80個,省著名商標188個,還擁有38個中國名牌產品,157個國家免檢產品;此外民營經濟成為溫州市主要稅收來源,2008年第一季度全溫州市來自股份公司、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的稅收收入合計35.40億元,同比增長34.68%,占全市稅收比重為69.93%,由此可見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溫州發展最大的品牌,并已成為推動溫州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溫州市一些優質民營企業的輕工產品如打火機、皮鞋占據了國際市場的主要份額,溫州商人開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裝、低壓電器等專業市場、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遠東、北美、中東、南美都有溫州民營企業的身影。
然而,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歷程面臨著許多困難與障礙,包括國際化的市場規則、銷售網絡的創建、自主品牌的拓展等。溫州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剛剛起步,由于經驗不足和缺乏對國際市場環境的全面了解,在國際化經營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溫州一直是中國反傾銷調查的最大受害地區。應該如何發揮溫州企業的優勢,規避國際化風險,戰略性地開發東道國的市場,成為擺在溫州企業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