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臣”派上新用場
實木的書架、銀色的電腦、具有現代風格的裝飾畫……市城區鴻德小區熊大媽家的書房里,充滿了時尚氣息。我們話題的真正主角——一臺靠墻而放、蓋著白色繡花桌布的老式縫紉機,引發了老人對往昔歲月的回憶。
“這臺縫紉機,比你的年紀還大呢!”手撫用了30多年的縫紉機,熊大媽言語中充滿了感情。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對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這個所謂的“三轉一響”組合,無疑印象深刻。那時候,誰家婚嫁喜事能有這么一套組合,是件很有面子的事。熊大媽說:“我結婚時還沒這個能力,哪像現在,一月的工資能買十來臺了!”結婚兩年后,本來就會縫紉的她用全家人積蓄的150元錢,買了這臺“飛人牌”縫紉機。
這臺縫紉機可是熊大媽家里的“大功臣”。“那時候,一個壯勞力一天的工分才值多少錢?我用這臺縫紉機給別人做衣服,一天能掙3毛錢,還管吃住。”熊大媽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因為這臺縫紉機,她家過得比同村人要寬裕得多,不時能買些肉和糖果讓孩子們解解饞 過年了,還能用零碎的布頭給孩子們拼出新衣服,很讓同村人羨慕。
上世紀80年代初,熊大媽接父親的班到城里工作,不再當裁縫了,但是這臺縫紉機依然在家中擁有很高的“地位”,“給孩子改改衣服,縫個窗簾、床罩什么的——少不了它。”這幾年,兒女們事業發展都很好,熊大媽缺什么,孩子們就給買回了家,衣服還沒有穿舊,就又買了新衣服,這臺縫紉機沒了用武之地,可她還是舍不得送人。
受母親的影響,熊大媽的女兒雖然是個白領,卻把女紅當成了業余愛好,經常和母親商量,用縫紉機“改造”服裝或制作布藝:比如牛仔褲截短、舊衣服改成環保購物袋,等等。改好后的“作品”,女兒就用數碼相機拍照后,上傳到網上的“DIY”手工坊“秀”一把——老機器還真派上了新用場,看到“作品”好評多多,熊大媽更是樂此不疲。
“這縫紉機還好使嗎?”想到這臺縫紉機“年近四十”,記者不禁有些擔心。“那時候的東西質量好,除了機繩換過幾次,啥毛病也沒有,只是用得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