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或是成都鞋業的機會
俄羅斯皮鞋批發商里果里先前一直從溫州的皮鞋廠家進貨,受金融風暴及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雙重打壓,與里果里長期合作的幾家溫州鞋廠倒閉了,里果里開始把貨源地瞄上了成都。
本周三,我從央視午間新聞30分看到這則新聞,激活了我的一份記憶。2001年秋,由成都市工商聯領銜,聯合成都多家行業協(商)會參與,舉辦過一期西部企業和政府如何發揮地域資源優勢、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研討會,我受會議主辦方邀請,為與會企業家和政府官員作過一場分析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趨勢正在形成的演講。會后,參與演講的各方人士受邀參觀了成都的制鞋業,獲悉幾家皮鞋廠都做外貿,產品幾乎全部外銷。這次經歷使我隱約感受到,未來的溫州皮鞋產業將遭遇成都塊板強有力的市場挑戰。
溫州皮鞋產業相對于成都的比較優勢十分明顯:出口起步早規模大;溫州鞋廠普遍完成原始積累時,成都皮鞋對外出口適才起步。同時,比較劣勢也日趨明顯:歷史上溫州和成都都養牛,但規模遠不及成都,隨市場經濟在溫州率先發育發展,因缺乏性價比,溫州農民不再養牛,于是,牛皮的大量外部采購,抬高了溫州制鞋業的成本。而成都則相反,政府鼓勵農民養牛,規模日益擴大,皮革本地采購保障供給不成問題,再加上皮鞋加工技術和制鞋工藝的不斷長進,對溫州的比較優勢日趨積累。另外,溫州作為發達地區,用工成本逐年提高,成都存在工資的比較優勢。這正是最近幾年,溫州皮鞋產業原地踏步頹勢漸顯,成都皮鞋產業后來居上,漸與溫州平分秋色的市場現象之根本所在。這可以說是驗證了經濟學關于產業梯度轉移理論的一次“成都實踐”。
而上述變化又是在政府推動下逐步加速推進的。成都市、區(市縣)政府扶持農民養牛,鼓勵制鞋業發展,積極引導企業自營出口等三個環節長年堅持的政策支持,促進成都制鞋業逐步走向世界功不可沒。
金融危機的發生,一下子加大了成都皮鞋在全球市場的出口份額,加快了國內制鞋業的提前大洗牌,成都制鞋板塊成為國內外貿皮鞋產業龍頭板塊的歷史窗口已然打開。這個時候,成都市、區(市縣)的政府若能調整扶持政策,對成都制鞋業與越南、印度等周邊國家爭搶全球市場極為關鍵。
與此同時,成都皮鞋的“故事”,可作為地方政府充分運用產業梯度轉移理論發展本地優勢產業的一個成功案例。值得在其他行業在招商引資活動中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