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傾聽中國輕工業的聲音
-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輕工業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的30年。從消費品供應短缺到世界輕工生產大國,從封閉半封閉狀態到走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到建立并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今天的中國輕工行業已形成門類齊全的生產體系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并在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節能環保等方面成效顯著。
世界輕工產品生產大國地位確立
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輕工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76040.58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將近67倍;完成利稅總額5249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27倍;完成利潤總額3272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40倍;輕工產品累計出口2703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28倍。輕工業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目前,家電、皮革、家具、自行車、五金制品、電池、羽絨等行業成為中國在全球具有比較優勢、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鐘表、自行車、縫紉機、電池、啤酒等一百多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
“中國輕工產品目前出口到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部分行業出口產品單價有所上升,出口效益的增長快于出口數量的增長。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輕工產品的生產大國,成為很多輕工商品的國際制造中心和采購中心,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集散地和供應地。”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陳士能說。
廣泛的國際交流促進了大型國際會議在中國的舉辦。近年來,我國成功舉辦了國際五金大會、國際乳品大會、國際糖業大會、國際照明大會、國際家具大會等世界權威性行業大會。
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輕工行業基本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在經歷了放權讓利,促進經濟主體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明晰產權,多種所有制經濟全面發展和股份制改革三個改革發展過程之后,輕工行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
“現在輕工很多行業如家電、皮革、五金、家具、陶瓷、羽絨、制筆等民營經濟和外資企業開始成為行業的主導力量,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所占比例居次要地位。同時國有企業也通過改組改制,減輕了包袱,獲得了資金、技術支持,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陳士能說。
如今,我國輕工業絕大部分行業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大型企業集團以現代化企業的要求進行管理體制改革已顯現成效。新型集體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在產權制度上,建立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新型產權制度;在組織形式上實現了自愿組合,民主管理,互助互利;在管理上做到了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在形式上實現多種多樣。
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
“輕工產品的品種從過去幾萬種發展到目前的幾十萬種,產品轉向多樣化和系列化,大批企業實施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創造出一批享譽國內外的名牌產品。”據陳士能介紹,目前輕工行業已形成一支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研發隊伍,建立了相應科研機構,行業的大中型骨干企業建立了40個國家級技術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開發新產品。
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我國輕工行業還十分注重節能減排工作。一方面,對陶瓷、日用玻璃等耗能較多的行業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延長窯爐爐齡,降低綜合能耗。另一方面,通過實施綠色照明工程、能耗標識管理和節能產品認證等措施促使企業生產綠色節能產品。據專家測算,1996年至2005年,實施綠色照明工程累計節電590億千瓦時,消減大量電網峰荷,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00萬噸,“十一五”期間將形成節電能力290億千瓦時。
隨著我國輕工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其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據陳士能介紹,在產品質量控制方面,我國輕工業檢測方式和檢測方法以及質量控制手段逐步同國際接軌;在標準執行方面,大量采用國際標準,部分行業的國內標準還高于國際標準。家電標委會派員參加國際電工委員會、環境顧問咨詢委員會,鐘表標委會已成為以前只有瑞士、法國、日本參加的ISO/TC114主席顧問委員會成員——在很多行業的國際交流中,世界已經開始重視傾聽來自中國輕工行業的聲音。
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近10年來,我國輕工業在發展中逐漸呈現出以區域經濟為格局的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逐步形成了從原材料加工生產到銷售服務一條龍的生產、銷售、配套完整體系,具有同類產業高度集中、專業化強、分工明確、特色突出的特點,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的崛起,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或主要產業。輕工行業目前有97個在全國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涉及27個行業,分布在全國16個省區市。
展會經濟是輕工業促進產業提升、發展地方經濟的另一個“拳頭”。目前,我國輕工業展覽每年800至900個,占全國經濟類展覽的45%。輕工展會向國際化、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方向發展,一些展會還上升到國際同類專業展前三名的位次,如縫制設備展等已成為國際同行業第一大展。
我國輕工業在穩定發展的過程中,還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從1978年到2006年,全國輕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人數從972萬人上升到1884萬人。截至目前,全行業共開發輕工行業特有工種121個,2萬余名一線工人參加了不同等級的鑒定,17365人取得相應職業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