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整合是縫機行業解困的關鍵
沒有被狼吃掉,也沒有把自己變成狼,“中國制造”走上了鋼絲繩,要么保持平衡擺脫危險駛上高速路,要么失去重心掉下懸崖。
中國制造業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上市公司跌跌不休縮水,領軍企業行走在風雨中,中小企業左手溫暖右手。我國縫機行業的這個冬天有點煩。
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突圍方向在何方?
面對外市蕭條內市低迷的形勢,我們不能光穿上棉衣好過冬,應該多想想組織起來砍柴御寒迎春之策。因此尋求應對嚴峻挑戰,實現逆勢發展的解困之策,也就成了我們全行業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心。
筆者認為行業解困突圍的方向是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關鍵在于實現產業鏈的有效整合。要實現產業的升級有多種途徑可供選擇,較為典型的路徑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洗牌論”,通過重新洗牌淘汰弱小的,給適者更多的生存空間;二是”提檔論”,通過換檔提速給先行者更大的發展余地;三是“政變論”,通過政治體制適應經濟體制的變革,從體制上推動升級;四是“整合論”,通過產業鏈的整合在結構上啟動產業升級。四種途徑各有劇情,“洗牌”是狐貍打敗刺猬,精明者留下;“提檔”是兔子戰勝烏龜,能干者勝出;“政變”是蝌蚪自敗青蛙,遵守規則者得道;“整合”是獅群斗敗大象,強強聯合者走天下。
確實是這樣產業鏈整合走的是強強聯合之路,是世界潮流,是實踐一再證明行之有效的發展策。這就像是市場化運作的一支超豪華足球隊,總教練網羅了世界頂尖高手,八仙過海各有絕活,強強聯合保證了取勝概率。同理產業鏈有效整合也是企業做大做強做長的保證。
“‘企業倒閉產業好升級’都是胡說”,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認為,中國制造業98%都是粗放型的,根本無法升級。制造業產業鏈整合才是未來的潮流。換句話說就是,我國制造業未來的希望在于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和水平。
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興起,是承接了世界產業轉移的結果,第一步踩在初級低檔的位子上也就不足為奇。隨著產業的崛起,起跳的高度需要水漲船高,因為我們已經在起跑線上輸過一次不能再輸在起跳線上。不輸靠什么?過去我們靠價格優勢鞏固了“根據地”,靠走低端路線開辟了“解放區”,靠“機海戰術”建立了“新中國”,將來發展“現代化中國”靠什么?靠的就是產業鏈的有效整合。
《第一縫制》周刊推出的“‘分’得過去,‘合’取未來”的文章,就是試圖對縫制產業鏈的各個重要環節的“庖丁解牛”,引起行業同仁的關注,征得行業專家的高見,激發企業一線的共鳴。通過對研發鏈、供應鏈、生產鏈、銷售鏈、終端鏈、服務鏈等6個環節的特征,著力對趨勢等內容的初淺探討,為我們行業的智者、知者、志者,更深入地研究實踐產業鏈整合課題拋磚引玉。
將來的市場競爭不是產品與產品的競爭,也不是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而是產業鏈之間的竟爭。誰有能力整合好產業鏈,誰就是勝者、就是王者。過去,“得渠道者得天下”,現在,“得產業鏈整合者不僅得天下,而且得未來”。道理可能并不難懂,但真正要付之實踐絕非易事,因為這是一個創造性的系統工程,前無古人可法,后無來者可鑒,一切皆得乎心,落乎實踐出乎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