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鞋都東莞 困頓與抉擇
在東莞,產業“轉型升級”近年已成為無可爭議的“主旋律”。然而,當這一剛剛邁開的戰略步伐與國內國際多重寒流不期而遇時,困惑和質疑也接踵而至。何去何從?不管是對企業、行業組織還是政府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艱難選擇。
等死還是找死?
對于陷入困境的東莞市常平鎮勝達制衣玩具廠董事長周志明來說,雖然也早知道“狼要來了”,但還是沒料到會來得這么早。
“去年以來,企業已在吃力地消化降低出口退稅率、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等因素所帶來的壓力,沒想到今年金融風暴又快速登陸,訂單大幅減少,我們已明顯招架不住了。”他說,“雖然政府鼓勵,但現在讓我們搞產業轉型升級就像是讓一個危重病人轉移,可能走到半路就死了。”
合俊集團下屬兩家在東莞的玩具廠倒閉更堅定了中小企業主們的上述看法。這兩家代工名企的轟然倒下,不僅讓7000多工人失業,更使200多名供貨商至少2億元貨款打了水漂。
東莞市玩具協會秘書長陳祥佑介紹,為轉變單一的委托加工模式,合俊從投入研發到設立品牌、從上市融資到擴大規模、從搬遷易地建廠到跨行業投資采礦業,幾乎嘗試了每一條產業升級道路,但最終還是因為投資失敗,現金流斷裂,反而提前出局。
今年以來,許多企業為實現轉型升級,外遷到東南亞國家或內移到內地的許多企業,但都面臨著投入成本太高、產業鏈不完善、營商環境不成熟、運作成本上升等難題,大多沒有取得理想效果。
升級 需要條件
當然也有轉型升級成功的例子,華寶鞋業預計今年實際出口數量會超過1400萬雙,可望與上年持平。與此同時,利潤預計還比去年上升20%左右。公司董事長張華榮認為:“這得益于企業在外部環境最好和快速成長時推進轉型,有力提升了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空間。”
從2001年開始,企業開始進行產品轉型升級,由單純的成品鞋加工制造,全面轉型為集研發、貿易、皮革制造、鞋材制造、鞋機配套、成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同時,企業還主動投資贛州、進軍越南、北上項城(河南)、布點江門,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使企業掌握更大的市場話語權。張華榮說,結構調整的前三年,效果并不明顯,投入還很大,但是,從2005年以后,成本優勢開始顯現,利潤率比以前增加3%-5%。
從這個范例中不難看出,成功轉型升級需要一個較長的投入適應期,在時點的選擇上尤其重要。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諶新民表示,東莞產業轉型升級提了這么多年,但很多企業從未真正重視,只顧眼前賺錢,沒有長遠打算,所以當寒冬來臨時傷得很重。
政策 重在導向
面對“嚴冬”,東莞市委、市政府近期的態度是,堅定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同時也更加注重政策對企業的導向和保護作用。近期已公布將安排10億元財政資金作為“東莞市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支持當地加工貿易企業就地轉型升級,培養外向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力量。
具體做法包括:加強與港臺等專業機構的合作,建立輔導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平臺;鼓勵開拓內銷市場;外資企業依法在國內銷售產品,按企業上年度在市稅務部門新增繳納的銷售環節增值稅收給予10%的獎勵,每個企業每年最高獎勵100萬元;積極推動“三來一補”企業轉型為具有法人資格的外商投資企業。
此外,還積極鼓勵和幫扶外資企業設立獨立法人研發機構或在企業內部增設研發機構,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東莞設立總部,一經確認,可申請政府資助100-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