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產業應對新挑戰3:紡織服裝“融冰”不易機遇可期
外單減少,不敢接單,出口型企業遭受重創
出口受阻、外單減少……10月底,全球金融風暴狂卷之時,省內紡織服裝企業早已在“嚴冬”中步履蹣跚了一年多,如今,金融危機的爆發又給這些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省會卓達服裝產業園內,外貿服裝企業出口受到影響,已倒閉了兩家。
“往年一到10月份,來年市場趨勢就已顯現,可今年依然迷茫。”寧紡集團辦公室主任馬輝峰介紹,前9個月企業因匯兌損失影響利潤700多萬元。近期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使出口地市場急劇萎縮,日子很不好過。
“寰球同此涼熱。我省紡企當然也難獨善其身。”石家莊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有關人士稱,此前美元一直在貶值,企業不敢在美元區接訂單;現在歐元也貶值,也不敢在歐元區做了。“現在不敢談外單,更不敢接長單,真有點無所適從。”
前9個月,我省紡織品出口7.84億美元,同比增長18.8%;服裝出口12.65億美元,同比增長8.4%。業內專家解讀,出口額看似增長,但增速實則已回落。如再扣除匯兌損失,增幅則更小。
其實,自去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漲、出口退稅率下調,一個個利空因素不斷擠壓利潤空間,紡織服裝業早已不堪重負。此次,在金融風暴肆虐下,歐美市場萎縮,成為壓垮一些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融危機對河北紡織服裝業影響究竟有多大?對此,業內人士看法不一。省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耿蜀平認為影響很大,不僅是出口受阻、訂單減少,更嚴重的是行業信心喪失,企業普遍迷茫,看不到方向。
省服裝行業協會副會長郭新祿卻另有看法:“我同意信心缺失一說,但只要我省紡織服裝企業堅定信心,干好自己應該干的事,這個‘嚴冬’或許正是戰略機遇期。”
化壓力為動力,“兩條腿走路”,提質升級
郭新祿所說的“該干的事”,已有不少企業在做了,比如寧紡集團。
這家企業從去年開始,做了兩項嘗試,其一是堅持出口、內銷“兩條腿走路”戰略,今年更是加快內銷步伐,與七匹狼、雅戈爾等國內品牌服裝企業建立穩定的供貨關系,為其提供面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紡織品外單的不足。其二是提質升級,加大自主創新,先后通過了沃爾瑪的GREEN認證、國際知名品牌MODES和LEVI’S的企業社會責任審核認證等,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上去了,今年服裝出口訂單不但沒減少,目前還租賃了一些當地小型服裝廠的設備廠房加緊生產。“現在除去成本,出口服裝利潤只剩下4%??墒峭瑯拥囊路缭趪鴥蠕N售,利潤空間將是外貿交易的4到5倍。”耿蜀平介紹,去年以來,就開始有一些外貿企業紛紛鋪設內銷網點,以發展的眼光挖掘空間巨大的內貿市場。他認為這不失為尋求突圍的一劑“良方”。
另一劑“藥方”則是提質升級。郭新祿介紹,到今年年底,中國出口美國的紡織品服裝將不再受到進出口配額限制。但隨著金融風暴來襲,明年紡織品服裝出口前景仍不明朗。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當此時機,要想化不利為有利、化危機為機遇,全面提升我省紡織服裝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才是關鍵。“融冰”不易,機遇可期。郭新祿強調,江浙粵等地倒下了很多小企業,恰恰給我省企業創造了機會。比如寧紡集團,今年就是在南方服裝企業開工不足的背景下,接到了源源不斷的服裝出口訂單。
此時,“利好”政策的出臺,也釋放了國家對紡織業積極關注的信號———11月1日起,部分紡織品出口退稅率再次上調至14%。
專家積極呼吁,化挑戰為發展動力,很好地利用這個機遇期,則產業回暖可期,明后年河北紡織服裝或可在全國上一個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