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動溫州鞋企“走出去” 立足國際
當歐盟反傾銷貿易壁壘使國內許多制造企業利潤下降,面臨生存危機時,有人不僅躲過了反傾銷的影響,反而創造了更高的利潤。他,就是溫州市政協委員、溫州哈杉鞋業的老板王建平。
“對于中國鞋企來說,海外辦廠可以實現資源的全球配置,并規避貿易壁壘。”2004年,哈杉就在非洲尼日利亞設制鞋工廠。同年,哈杉正式收購意大利威爾遜制鞋公司90%的股權,此次收購也成為“中國鞋都”企業對“世界鞋都”企業的一次兼并。溫州因此誕生了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本土“跨國公司”。
在這之前,哈杉鞋業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屬于三流企業,在溫州,也只能算作二流,卻因收購意大利的一家主流鞋企而脫穎而出。
王建平回憶說:“走出去的第一步十分艱難,但不走出去,在競爭全球化的時代中,企業肯定會處于被動的局面。”王建平建議溫州老板們,加快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創建“新溫州經濟模式”。
據了解,溫州外貿出口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三分之一,外貿依存度超40%,是全國平均值的兩倍以上。由于溫州絕大部份的企業尚停留在中低端的制造段,隨著石油漲價,美元貶值……企業所生產產品的附加值與利潤日趨下滑,企業向產業鏈兩端發展乏力。
過去幾年,溫州試圖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世界著名企業,使產業、企業技術得到一些提高,促進溫州企業產業升級。“但人家輸出來的是二流技術,不可能把一流技術轉移給你。”具有創辦跨國公司經驗的王建平一針見血地指出,招商引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溫州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溫州是著名的僑鄉,如今,有60多萬華僑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與經商。他們熟識投資所在地的經濟、產業,懂得當地風俗及語言。而且,在上世紀90年代溫州已經有一批“走出去”的企業。這些先天的條件也使溫州企業“走出去”將會更有力量。
“之前‘走出去’的華僑企業規模都不大,需要本地政府加強引導與管理使企業做大做強。”為此,王建平建議,政府將已經“走出去”的企業和跨國經營公司,根據其產業特點、企業規模、在外經營閱歷、跨國經營程度及影響力等,劃分為優先、重點、一般三個梯隊,區別扶植,有序推進。同時,在溫州本地建立跨國公司孵化園區,使“走出去”企業和跨國公司把“根”留在溫州,讓這些公司的全球零配件生產配置中心留在溫州。王建平認為,還可借鑒西方、日本培育跨國公司的經驗,對本土跨國公司的融資資金實行100%貼息,必要時考慮國有資本介入或參股,實現產品“走出去”向資本“走出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