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動鞋產業品牌升級難逃網絡“魔咒”
地球的地表結構可以給我們啟示:地表結構由陸地和海洋兩部分構成。陸地占地表的30%,而海洋卻占70%。這70%的海洋是世界上最寬廣、最豐富的資源,實際上所有的海洋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融合在一起,如果今天我們能以海洋的觀念來做的話,那么整個地球就被豐富的整合在一起,整個資源就整合在一起。假如以相同觀念來做品牌營運的話,便可以把彼此企業的資源整合在一起,讓彼此的品牌運作實現整體的聯動,以期彼此做強做大做長!
中國運動品牌也在資源整合的全球化趨勢下,走進了資源共享和實現品牌升級的新時代!于是乎,一場場資源爭奪和整合戰,風生水起!
本文將以運動品牌為原點,以海洋融合為理念,并以科技、體育、娛樂和網絡等四大方面為扇形,來解讀中國體育產業品牌升級的圓周運動!
整合科技資源 鍛造品牌核心能力
小平同志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此話道出了科技的重要性。
本土運動品牌在國際品牌高科技的眩光中,意識到科技的至關重要,開始尋求各類可利用的科技資源,借助外部專業機構,甚至與各類科研機構實施資源整合,重塑專業形象,在形象代言的舊時代中走出來,實現新一輪品牌跨越。
品牌的跨越是建基在產品力的良好規劃;沒有產品力的品牌是很難有容身之所。在產品決定一切的時代中,產品的專業性將長久維持著消費忠誠的王朝。為了保持產品的專業化和領先性,需要科技創新作為支撐。創新科技的研發,是需要大量財力物力人力的;在當今僅靠單力打拼是難于奏效。品牌的保鮮和成長,必須仰賴于產品力。而提升產品力,從直接意義上講,就是打造品牌競爭力。由于整體產業的發展需要競爭的逼迫,實施科技資源整合成為不可逆轉。
品牌管理專家王君玉先生認為,實施科技資源整合的手段有以下四種:
一是與國內或國際外事專業機構合作;二是科技技術購買;三是借助外腦建立自身技術機構或體系;四是整合科技專業人才。
李寧公司在2004至2005年的兩年中間不斷與科研機構、研究所、設計事務所建立合作聯盟,實現彼此資源的共享共生,于2006年9月5日,發布了最新研發的核心科技平臺---“李寧弓”。
2005年,安踏公司成立第一家運動科學實驗室,該實驗室擁有50多名研究人員,同時開展與北京體育大學生物力學研究室、中國皮革與制鞋研究院的合作,分別借助他們在人體運動科學及制鞋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經驗,以快速提升安踏實驗室的科技研發能力。
2006年年初,鴻星爾克與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中科院將向鴻星爾克提供鞋及鞋制品專業抗菌材料,為鴻星爾克運動鞋的抗菌性和質量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并負責對鴻星爾克運動鞋的抗菌功能進行全程監制和技術服務。
2006年3月,愛樂鞋業研發中心與著名田徑運動專家共同研制了一項新技術,成為運動鞋制造業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還有,亞禮得“納米技術”和361度的“獵豹仿生”技術等等,都是與專業機構合作或借助專業機構誕生的。科技是二十一世紀的貨幣。它是品牌增值的金鑰匙,是品牌抗外力的強心劑。在科技稱雄的時代里,盡管這條道路充滿荊棘和坎坷,必須前瞻未來,鍛造品牌核心競爭力。“沒有科技創新就意味著挨打”的緊箍咒,大家不敢忘。
整合體育資源 為品牌國際化提速
體育是全球的文化,是稀缺的資源,是注意力經濟;同時也是助推品牌國際化的引擎。
體育賽事贊助,是體育資源當中重頭戲。如奧運會、世界杯、歐洲杯等影響深遠的國際賽事等,尋求資源合作,對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保鮮度,其傳播效果,是“路人皆知”的。耐克等國際品牌對國際賽事的贊助,是他們進軍全球化的通行證。打開國門的中國市場,也是全球的一部分。換一句話,本土化亦是全球化。本土品牌莫大意,以免敗走麥城。08奧運在中國,應當珍惜好商機,不要成為一道難于邁越的坎。同時,還要放眼世界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品牌的一分子。
如何整合體育資源呢?王君玉先生認為有三種做法:其一、體育賽事贊助;其二、賽事或專業運動項目組織的授權;其三、組織或引導體育大眾化活動。
“源于體育,用于體育”,是本土第一運動品牌李寧公司的工作原則。李寧,在體育贊助方面,一直走在前面的,從1990年創業始,就與體育結下甚深因緣。從奧運圣火的傳遞,開始了李寧與奧運的第一次親吻。1992年巴塞羅那、1996年亞特蘭大、1996年殘疾人奧運、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等等,李寧都是中國代表團獲獎裝備的贊助包裝商,在奧運賽場上,“春城無處不飛李寧花”。在奧運情結方面,其他品牌也較少涉足,安踏只是做了相關的04雅典奧運助威團的促銷活動。體育資源的國際情結,李寧也是始作俑者。2000年,李寧公司成為法國國家體操隊的贊助商,2002年李寧公司在世界女籃錦標賽上簽約西班牙女子籃球隊,后來西班牙隊取勝,媒體盛傳《李寧打敗耐克》的報道。2006年9月12日,李寧公司與蘇丹國家田徑隊正式簽約,雙方將攜手奔向2008年奧運會。這是李寧品牌簽約的第一支國家級田徑隊,也是李寧品牌專業化、國際化的又一次推進。
在福建運動品牌當中第一家走體育路線的當數匹克集團,80年代,匹克品牌在全國范圍內家喻戶曉,可謂全國聞名。當時匹克已是全國最好籃球隊八一球隊的運動裝備贊助商。匹克回顧自己成功的路,于2004年警醒起來,繼續走體育賽事路線,重溫來時的路;加大在體育營銷推廣的力度,集中在籃球運動專業領域上建立國際品牌和籃球帝國的夢想。從烏茲別克斯坦國、歐洲籃球全明星賽、歐洲籃球頂級聯賽,乃至2005年贊助NBA休斯敦火箭隊主場,登陸世界籃球運動的神壇,打入籃球一線市場美國。匹克品牌,如果資金鏈健康的話,具有后發優勢。鴻星爾克也挾著重金贊助了2006-2008年國際女子網球系列賽;但其行為是光著膀子聽交響樂。
安踏在國內賽事上,量化細節,注重成效,全系統地包裝CBA、CUBA聯賽。 如今贊助街頭滑板挑戰賽,效果不錯,但關注力度不夠,未能在品牌與該項運動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
361度投資大型體育項目,先是聯手CCTV創建了“娛樂籃球”互動節目,接著又連續三年贊助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但終其所為徘徊在主流專業賽事的邊緣上。
-
- 確定